1986年东海与南海的海-气界面热量交换
-
摘要: 采用实测资料计算1986年7—12月东海和南海观测海域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结果表明:7—9月上旬,大气向观测海域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因为这时的气温比水温高,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出现反相变化,天气晴好,海洋大量吸热;9月中旬—12月,观测海域向大气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东海表现得比南海更为明显,主要贡献来自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受冷空气影响时,感热通量重要;在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系统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强烈,大气对海洋的响应为主。
-
[1] BUDYKO M I. Atlas of the heat balance of the Earth[M]. Leningrad: Kartfabrika Gosgeoltehizdata, 1963.[2] WEARE B C, STRUB P T, SAMUEL M D. Annual mean surface heat flux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J]. J Phys Oceanogr, 1981, 11:705-717.[3] 李崇银. 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异常和影响[M]//南海环境与资源基础研究前瞻.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73-80.[4] 张庆荣. 南海中部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某些特征[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学会学术会议(1980)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8.[5] 邓汉增. 南海海面热量平衡及其与南海台风的关系[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学会学术会议(1980)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41-4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 《向阳红09》海洋调查船中太平洋西部调查报告[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1: 12-39.[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气象组. 西太平洋热量平衡图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8] 陈连宝,陈绍基,仲荣根. 南海海-气界面热量平衡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台风活动的关系[J]. 热带海洋,1984,3(3):27-35.[9] 全小伟, WEIKMAUN K. 海洋对大气加热场的区域性年变化特征[J]. 大气科学,1991,15(6):26-35.[10] 吴迪生. 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研究[J]. 海洋学报, 1995,17(4):41-54.[11] 吴迪生,冯伟忠,许建平,等. 1986年南海季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J]. 科学通报,2006,51(3):355-360.[12] 吴迪生. 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特征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分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611-620.[13] 吴迪生,邓文珍,张俊峰, 等. 南海台风状况下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研究[J]. 大气科学,2001,25(3):329-341.[14] 王东晓,周发琇,李永平. 南海表层水温和海面热收支的年循环特征[J]. 海洋学报,1997,19(3): 33-44.[15] 蒋国荣, 何金海, 王东晓, 等.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特征研究[J]. 气象学报, 2004, 62(2): 189-199.[16] LIU Qinyu, SUN Jilin, JIA Xujin. Dynamic features of the heat flux and the upper mixed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summer monsoon onset in 1998[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3, 17(Suppl): 201-212.[17] 蒋国荣, 何金海, 吴永明,等. 海-气界面通量计算模式的敏感性试验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2004,20(4): 346-354.[18] 简茂球,罗会邦,乔云亭. 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源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2004,20(4): 355-364.[19] 孙即霖, 刘秦玉, 张秀之. 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海气热通量主要特征[M]//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 152-156.[20] 吴迪生. 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通量研究Ⅱ——热带气旋状况下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的特征[J]. 大气科学,1996,20(5):533-540.[21] 吴迪生,许建平,王以琳, 等. 南海海洋站观测海气热量通量的时间演变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2005,21(5):517-524.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06
- HTML全文浏览量: 4
- PDF下载量: 1980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