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广州地区低能见度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陈静1,2;吴兑1,2;刘啟汉3

陈静1,2;吴兑1,2;刘啟汉3. 广州地区低能见度事件变化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0, (2): 156-164.
引用本文: 陈静1,2;吴兑1,2;刘啟汉3. 广州地区低能见度事件变化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0, (2): 156-164.

广州地区低能见度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 摘要: 使用2004—2007年广州地区番禺、东山和南沙站3 套能见度仪和3 套自动气象站的逐时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资料,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了3地低能见度事件的年、季和日变化等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近年来广州地区轻雾(雾)出现频率总体较低且日数偏少,霾天气高发期在10月—次年4月、7月极少出现,年变化特征明显。番禺低能见度事件以5~8 km的情况居多,东山和南沙则以8~10 km的轻度视程障碍为主;但同期番禺≥10 km的日数百分比增长最显著,意味着当地能见度有明显好转。低能见度事件多见于70%≤RH<90%的中高相对湿度范围,RH<30%的低相对湿度情况下未曾出现视程障碍现象;番禺和东山的低能见度事件有随RH减少而增多的趋势,南沙则大致相反。对比分析有代表性的旱、雨季发现,(极端)低能见度事件多在早晚发生,日间能见度低值区则一般出现在正午前后,日变化特征明显,且旱季更显著,同时以番禺最具代表性。总体上广州地区的低能见度事件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33
  • HTML全文浏览量:  5
  • PDF下载量:  199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