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利用广东省5 634个气象和水文站降水观测,使用概率密度匹配和最优插值方法融合雷达降水估测产品,使用多重网格变分分析方法订正ART_1km降水融合产品,将结果与国内同类产品ART_1km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融入更多地面降水观测后,2种方法均可有效提升产品质量,表现在对小时雨强2 mm以下量级降水的空报率和小时雨强20 mm以上量级降水的误差降低,在夏季主汛期时段的误差降低,在雷州半岛西部、粤西沿海一带、粤北山区这些站点稀疏或地形复杂区域的误差降低;据降水过程的独立检验结果,概率密度匹配和最优插值实现站点观测和雷达信息融合,整体质量更高,尤其在站点稀疏、降水极端性和局地性强等站点空间代表性较差的场景下更有优势,但空报率相对高;多重网格变分分析能够很好解析站点观测的短波信息,在站点密集、降水结构连续稳定、极端性不强等站点空间代表性较好的场景下有不错效果,但漏报率相对高;两种方法在复杂地形下都出现一定程度的质量下降。
热带地区是全球对流活动最旺盛的地区,频繁的对流能够对全球能量循环、水循环及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对流天气未来会如何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一个水平分辨率14 km的全球大气模式(NICAM)的模拟结果,结合TRMM卫星观测资料对热带地区极端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ICAM模式对热带地区的大气环境与对流活动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拟的近地面层温度和湿度与ERA-5再分析资料的空间分布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65和0.89,模拟的极端深对流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与卫星观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53和0.77。对比NICAM模拟的历史(1979—2008年)与未来(2075—2104年)各30年极端对流发现,随着全球变暖热带地区整体上比湿呈增加趋势,但陆地上的相对湿度却呈减小趋势,说明热带陆地区域的大气未来将会变得更加干燥,不同类型的极端对流系统整体上均呈增加的趋势,尤其热带海洋上的极端对流增加趋势相比热带陆地更为明显。
风云四号B星(FY-4B)是中国最新一代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其资料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为了进一步推进FY-4B云导风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以FY-4B云导风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FY-4A云导风资料进行对比,首先分析了其观测误差的垂直分布情况,以此更新WRFDA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mode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同化系统中默认观测误差,随后进一步探究了云导风资料同化对2022年台风“梅花”的预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Y-4B云导风资料U、V分量的观测误差整体上小于FY-4A;同化FY-4A云导风资料后,模拟的台风路径逐渐偏西;而同化FY-4B云导风资料使得台风中心动力场信息更加完善,分析场对流层中高层西风增强,预报的台风路径更接近实况;相较于同化FY-4A云导风资料,同化FY-4B云导风资料对降水预报的改善效果更好。
风速的准确模拟对风电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未来发展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目前全球气候模式对风速的模拟能力有限。基于国家基准台站观测资料,评估了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的十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GCM)对中国大陆10 m风速1961—2014年的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评估结果显示,在气候态特征上,十个CMIP6 GCM均能模拟出1961—2014年时期我国10 m风速春季最大、秋季最小的气候态季节变化特征,大多数模式存在全年系统性高估现象,尤其是BCC-CSM2-MR和FGOALS-f3-L模式。在年际变率上,十个CMIP6模式也均能再现我国风速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年际变率空间分布特征,但是量值较观测偏小。在年代际趋势上,除GFDL-ESM4模式之外的九个模式可模拟出中国区域平均的年平均风速在1961—2014年期间的减弱趋势,但是模拟的减弱趋势要较观测明显偏小1个量级,GFDL-ESM4模式对于中国区域年平均10 m风速在1961—2014年期间的变化模拟反而是增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