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对三次浙江台风强降水过程的多模式预报评估
何牧, 余贞寿
,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5.070
摘要: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强降水极易引发严重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基于浙江省96个国家级观测台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评估了6个区域及3个全球业务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在2021—2023年三次对浙江影响最大的台风强降水过程中的预报表现。结果表明,(1)对于24 h累计降水量,小雨及以上量级预报 ETS、综合评分方面区域模式略优于全球模式。而暴雨预报模式间差异较大,“烟花”和“杜苏芮”过程中ECMWF预报ETS最佳,“梅花”过程则为CMA-TRAMS9最好。(2)10 mm·(3h)-1及以上强度降水是三次台风过程总降水的主要贡献者,3 km区域模式对该量级降水预报ETS略优于其余模式,其中CMA-MESO3对烟花和杜苏芮预报表现最好。(3)烟花和杜苏芮过程中,全球和区域模式均在浙江东部沿海台站预报出过多的降水,主要受模式中降水频率和强度高估的共同影响。各模式基本能预报出烟花登陆前降水的清晨峰值,但烟花登陆后降水日变化模式间预报差异较大,其中ECMWF、CMA-MESO3和CMA-BJ9对登陆后降水主峰值时间预报更为准确。而杜苏芮过程中,仅CMA-GD3对登陆后降水日变化的单峰结构和峰值时间预报最为准确,其余各模式对台风登陆前后降水日变化的预报均相对实况偏差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模式改进及台风预报服务提供一定参考。
风云卫星华南降水检验站雨滴谱和雨量计瞬时降水一致性对比
吴琼, 王刚, 韩博威, 董立新, 商建, 陈林
,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5.069
摘要:
使用2024年4—5月风云卫星华南降水检验站的4台二维雨滴谱数据和同步观测的分钟雨量计数据,通过比较雨滴谱和雨量计累积降水量以及瞬时降水率这两个特征参数,对两种设备观测降水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4个站中有3个站的雨滴谱累积降水量大于雨量计累积降水量,总量偏大10%~13%,有1个站的雨滴谱累积降水量小于雨量计累积降水量,偏小0.5%,两种设备观测累积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较高,四个站的均值达到0.99以上。在进行瞬时降水率对比时,通过三次样条插值,能够明显减少雨滴谱瞬时降水率和雨量计瞬时降水率之间的偏差和绝对偏差,尤其是对<10 mm·h-1的非连续观测的弱降水,相关系数由0.37提升到0.8左右,表明该插值方法合理可行,可以用于生成地面雨量计的瞬时降水率数据集。经评估,二维雨滴谱和雨量计之间具有比较好的一致性,可支撑风云卫星降水反演产品的精度检验和后续的算法改进。
基于NICAM的热带地区极端对流活动对全球变暖响应的研究
贾丁, 吴学珂, 赵中阔, 李晓彤, 林嘉豪, 胡宇航, 胡国豪
,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6.024
摘要:
热带地区是全球对流活动最旺盛的地区,频繁的对流能够对全球能量循环、水循环及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对流天气未来会如何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一个水平分辨率14 km的全球大气模式(NICAM)的模拟结果,结合TRMM卫星观测资料对热带地区极端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ICAM模式对热带地区的大气环境与对流活动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拟的近地面层温度和湿度与ERA-5再分析资料的空间分布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65和0.89,模拟的极端深对流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与卫星观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53和0.77。对比NICAM模拟的历史(1979—2008年)与未来(2075—2104年)各30年极端对流发现,随着全球变暖热带地区整体上比湿呈增加趋势,但陆地上的相对湿度却呈减小趋势,说明热带陆地区域的大气未来将会变得更加干燥,不同类型的极端对流系统整体上均呈增加的趋势,尤其热带海洋上的极端对流增加趋势相比热带陆地更为明显。
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10 m风速模拟能力的评估
李如清, 梁潇云, 陈静, 刘旭, 李鹤远
,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6.008
摘要:

风速的准确模拟对风电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未来发展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目前全球气候模式对风速的模拟能力有限。基于国家基准台站观测资料,评估了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的十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GCM)对中国大陆10 m风速1961—2014年的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评估结果显示,在气候态特征上,十个CMIP6 GCM均能模拟出1961—2014年时期我国10 m风速春季最大、秋季最小的气候态季节变化特征,大多数模式存在全年系统性高估现象,尤其是BCC-CSM2-MR和FGOALS-f3-L模式。在年际变率上,十个CMIP6模式也均能再现我国风速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年际变率空间分布特征,但是量值较观测偏小。在年代际趋势上,除GFDL-ESM4模式之外的九个模式可模拟出中国区域平均的年平均风速在1961—2014年期间的减弱趋势,但是模拟的减弱趋势要较观测明显偏小1个量级,GFDL-ESM4模式对于中国区域年平均10 m风速在1961—2014年期间的变化模拟反而是增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