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4卷  第4期

论著
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的随机模拟
黄嘉佑
1988, (4): 289-296.
摘要:
本文对描述海气相互作用的随机模型作进一步的解释,考虑周期性外力对海气系统的影响,并用这一改进随机进随机动力模型对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作随机模拟,模拟序列的解释方差达到70%。试验表明,考虑周期性外力对海气系统的作用是明显的,它能进一步提高模拟效果,使随机模型更接近实际。
模式大气对于大尺度地形动力强迫作用的非线性响应
雷兆崇
1988, (4): 297-307.
摘要:
本文与文献[1]相对应,利用一个非线性初始方程谱模式,研究了中、高纬度理想化的大尺度地形以及北半球实际地形的动力强迫作用对于冬季行星尺度的大气定常波的影响。计算结果证实,根据线性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所做的定性分析在非线性情形下仍然是成立的,同时,非线性扰动流场也与线性流场有明显的差异,在纬向平场基本气流相对较弱的地区或垂直层次上差异尤为显著。数值试验表明,北半球实际地形强迫的大尺度扰动,在对流层低层以及对流层上部的中、高纬均主要表现出纬向波数为2的行星波,但是在对流层上部的低纬地区3波分量比较明显。中、高纬的大地形动力强迫作用,对于低纬太平洋高空的反气旋和气旋环流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
北印度洋和南海海温及500hPa高度场的相关分析
沈如桂, 金祖辉
1988, (4): 308-315.
摘要:
本文用北印度洋的索马里海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海区月平均(1951—1972)海温和500hPa高度场(1951—1973)资料分析了各种海区海温的变化特征以及与500hPa高度场的相关。结果表明,在各个海区海温的季节变化、持续性、周期性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相互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和500hPa高度场也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尤其是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中低纬地区。
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气象场收敛性的研究
丁裕国, 吴息
1988, (4): 316-326.
摘要:
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一个气象场的总方差可分解为代表气象场基本特征的信号场方差和代表随机干扰的随机场方差两部分。研究表明,若给定气象场总方差,则当噪声场方差强时,信号场方差必较弱,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经验正交函数(记为EOF3)收敛速度的影响因素,指出EOF3用于气象场时,其收敛于原始场的速度取决于场的联合熵及场内各站点的个别熵敛两方面因素,并以前者为主。在标准化情况下,上述因素等价于气象场本身的相关结构和场内空间分布变动程度对收敛速度的影响。文中提出对任一气象场资料应用EOF3方法时,预估其收敛速度的几种经验性判据。分析表明,这些判据的应用效果很好。
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对6月长江中下游夏季风影响及其机制的分析
毛天松, 许乃猷, 徐启春
1988, (4): 327-334.
摘要:
本文首先做了1956—1975年1—5月各月北太平洋海温距平特征向量场与6月长江中下游夏季风的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当不同月份的海温距平特征向量分布形式相似时,它们分别与夏季风的总体相关系数同号,且振荡周期也一致。相关分析还表明,北太平洋经向海温距平梯度造成的异常热成风影响,使西太平洋东西风带强度和副热带高压位置发生异常,从而导致长江中下游夏季风强度的异常。
带有周期分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在橡胶寒害趋势分析中的应用
潘亚茹, 高素华
1988, (4): 335-340.
摘要:
本文采用带有周期分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海口、白沙等五个站的极端最低气温预报模式,用其来分析橡胶寒害趋势。此方法既考虑了预报因子对预报量的影响,又考虑了预报量本身的周期变化及预报因子的相关阶段性。模式的拟合及预报效果都比较好。
广东省新丰江流域4—5月暖云的微物理特征
吴兑, 何应昌, 陈桂樵, 陈汝珍, 何绍钦, 魏新尧, 何观芳
1988, (4): 341-349.
摘要:
本文对新丰江流域初夏暧云的含水量与小云滴谱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暖积云的含水量比暖性层积云大;广东初夏暧性层积云的含水量大于北方降水性As—Ns云系。被探测云的主要降水机制均为碰并增长过程,但浓积云中云滴碰并增长条件比层积云优越;与湖南等地积云相比,广东积云更具有海洋性积云的特征。
中间尺度扰动的生成机制和结构的初步研究
刘长海
1988, (4): 350-358.
摘要:
本文用多层模式探讨了中间尺度扰动发生发展的几种可能机制,其中包括:斜压切变、静力稳定度、凝结反馈等,并对中间尺度的扰动结构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结合天气事实对中间尺度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短论
用灰色模型预测厄尼诺事件
朱正心, 曹鸿兴
1988, (4): 359-365.
摘要:
厄尼诺是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的重大气象—海洋事件,因此对厄尼诺事件发生的事前预测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用1860—1986年之间的厄尼诺年份的数据,按顺序每五个厄尼诺年构成一组,分别建立灰色模型,用这些模型作一步预测并与实况对比进行验证。同时,厄尼诺年与南方涛动指数间也建立了二变量灰色模型。所得结果表明,能用灰色模型对未来厄尼诺年的出现作出展望。
天气分析与预报
澳大利亚热低压与广东1—2月冷害过程的初步探讨
屈翠虹
1988, (4): 366-371.
摘要:
本文在普查了1977—1986年1—2月澳大利亚地面至500hPa三层逐日资料的基础上,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计算了海平面气压场资料。有趣地发现澳大利亚热低压一般可持续5天左右,并与广东的重大冷害过程有明显关系。热低压出现日到广东有冷害过程出现一般约相距1—2周左右,且热低压持续越久,广东低温阴雨日数也越多。
综述
我国近几年热带环流系统及其预报研究述评(二)
韦有暹, 余志豪, 梁必骐, 唐东昇, 何诗秀, 周智翔
1988, (4): 372-382.
摘要:
1973年以来,我国广泛开展了对热带天气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对于前十年的研究工作已有专文总结,这里主要总结1984年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对影响我国的各种天气系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除进一步揭露了若干新的事实外,着重研究了主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制,同时提出了一些预报依据,这无论在学术上或应用上都有新的进展,尤其对于南海地区来说,一些研究成果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