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卷是大气中最猛烈的涡旋,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龙卷等致灾雷暴大风多发生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影响巨大。如近年来的3个典型案例:2019年辽宁开原龙卷、2016年江苏盐城龙卷和2015年广州佛山龙卷,共导致113人死亡,1162人受伤。龙卷等致灾雷暴大风由于尺度小、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监测预警仍是世界难题。为推动我国龙卷等致灾雷暴大风的相关研究,便于研究人员深入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与热带气象学报共同筹办拟出版“龙卷等致灾雷暴大风”专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专刊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龙卷等致灾雷暴大风监测设备及新探测资料在预报预警中的应用与研究;
2.龙卷风形成的相关机理研究;
3.龙卷等致灾雷暴大风天气的数值模拟研究;
4.龙卷等致灾雷暴大风天气相关预报预警试验;
5.龙卷等致灾雷暴大风天气的灾情调查研究;
6.其它龙卷等致灾雷暴大风的天气科学研究。
投稿说明
请按照《热带气象学报》网站上的投稿指南要求,提交格式规范的稿件
《热带气象学报》网站:https://www.itmm.org.cn/rdqxxb/ch/index.aspx
《热带气象学报》新建网站:http://rdqxxb.itmm.org.cn/(测试中)
投稿网址:http://rdqx.ijournals.cn/ch/author/login.aspx
投稿时,请在备注栏中写明:投稿龙卷等致灾雷暴大风专刊
投稿截止日期:2021年7月31日
专刊召集人
薛 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气象系Weathernews冠名讲席教授,George Lynn Cross杰出科研教授,风暴分析预报中心CAPS主任,世界气象组织THORPEX TIGGE-LAM工作组成员。主要从事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动力学和机理研究,对流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高分辨率遥感资料的同化理论方法和系统的研发工作。
俞小鼎: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雷暴与强对流天气潜势与临近预报、雷达气象学以及数值天气预报,10年来在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授课1500多学时,并应邀赴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数十个地市局授课。为普及和提高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知识和应用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智勇: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尺度系统及相关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机理、资料同化和可预报性。共发表学术论文63篇。Web of Science被引1116次,h指数15。
刘黎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研究所所长,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雷达气象与气象雷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雷达气象和灾害天气中尺度结构研究。在国内领先开展了双多普勒雷达、双线偏振雷达、毫米波雷达、多基地多普勒雷达、激光雷达、相控阵天气雷达等雷达新技术的遥感理论、方法及其在灾害性天气如的应用研究,开展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和雷达新技术及其在灾害性天气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孙继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气象学会天气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防灾减灾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气象》编委会常务编委,北京区域气象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天气预报技术、中尺度天气动力学、城市气象学、城市气候学。
郑永光: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技术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气象台强对流预报团队负责人,持续进行强对流和强降水天气研究。在强对流天气机理和基础研究方面,带领团队取得了新发现和新成果,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机理,获得了雷达资料、卫星资料和闪电资料所代表对流活动的异同,指出了未来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的发展方向等。
伍志方: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广东省强对流创新团队首席。从事大气监测与遥感技术、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业务、技术服务工作,主要开展了广东极端强降水潜势预报和临近预警技术研究,广东龙卷的环境条件和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特征分析研究,双偏振雷达定量估测降水,风廓线雷达在重污染物扩散条件的应用研究和基于深度学习的雷暴大风智能识别技术的研发等。
黄先香: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首席,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长期从事天气预报服务、强对流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在广东龙卷天气基础研究与应用方面,构建了国内首个专门针对龙卷的预报预警技术方法和流程,3次提前30分钟以上成功预警龙卷。获省部级表彰5次,在《气象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龙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