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16卷  第1期

论文
夏季副高与海温的相互关系及副高预测
艾悦秀, 陈兴芳
2000, (1): 1-8.
摘要:
通过分析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与前期12月至后期11月的赤道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海温 的相关系数分布图,综合比较副高面积指数、西伸脊点和脊线位置与海温的相关关系, 讨论副高对海温的反馈作用以及海温与夏季副高的物理联系模型,为副高预测提供依 据。
华南区域短期气候模式及其性能分析
闫敬华
2000, (1): 9-17.
摘要:
介绍了新开发的“华南区域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实例模拟分析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适合作短期气候预测。模式对月平均、逐候平均及逐日的形势场都有良好的模拟效果,并能刻画更多的细节。天气、气候信息能通过边界无阻尼地传入和移出区域模式。预报能反映几乎所有的天气、气候变化过程,预报变化的趋势、幅度、速度、位相等都与实况相当。降水预报的雨区大小、位置、强度都与实况较一致,并能反映一些小的降水中心。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区天气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晏红明, 肖子牛
2000, (1): 18-27.
摘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9L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印度洋 SSTA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赤道低纬地区的暖(冷)SSTA,可以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激发产生与PNA和EAP类似的冬季遥相关型或夏季遥相关型波列,对亚洲季风区中低纬度地区的环流异常或天气气候异常有重要作用。当印度洋暖(冷)SSTA强迫时,亚洲夏季风建立较正常偏晚(偏早),撤退较早(较晚),季风季节长度较短(较长),季风较弱(较强).
1998年南海西南季风活动的初步分析
梁建茵, 吴尚森
2000, (1): 28-37.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OLR、SST观测数据,分析了1998年南海西南季风的建立日期、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与海面温度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广东降水的影响。得出:南海西南季风建立的日期为5月17日(5月4候).1998年为弱季风年,OLR具有1个月左右的振荡周期,西南风具有半个月左右的振荡周期。孟加拉湾地区季风和 105°E越赤道气流是南海季风低频变化的重要策源地。1998年南海季风弱,主要是由于初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距平,并导致南海-阿拉伯海海温正距平的结果。
对流边界层中公路线源扩散的Monte-Carlo法模拟
谷德军, 刘乙敏, 江奕光
2000, (1): 38-45.
摘要:
开发了一个Monte-Carlo大气扩散模式且引入了一种检验随机数质量的填充二维点格的方法。通过与水槽试验资料对比,说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用该模式模拟公路线源的大气扩散,结果表明,高架路和一般公路的污染在地面浓度上差异较大,而在垂直方向上差异较小。高架路引起的地面浓度值和扩散范围都较一般公路的大。垂直方向上尤其是20米以上二者基本没有差异,浓度较大值都在50~100米以下。结合箱模式的思想,导出了一个适用于城市汽车尾气污染估计的实用公式。
广东地区雷电活动的气候分布特征
张敏锋, 刘欣生, 张义军, 樊灵孟, 钟定珠, 周良才
2000, (1): 46-53.
摘要:
利用地闪定向仪(DF)和时间到达法(TOA)定位技术,1997年3月~1998年6月在研 究范围内共计得到404431次地闪资料。分析了地闪的雷电流强度、回击数的气候概率 分布特征以及雷电参数的日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气候规律。正闪占总闪的比例仅为 5.03%,正负闪密度的高值中心均在(114°E,23°N)附近。总体日变化特征明显,全天 有两个高值时段,分别为00~06时和12~18时。与北方地区的雷电特征不同。结果表 明:雷电活动特征可以基本揭示本地区天气活动的时空分布的规律。
东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模式业务运行结果及改进模式
顾建峰, 蒋贤安, 殷鹤宝, 徐一鸣
2000, (1): 54-61.
摘要:
统计分析了东海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模式在1996年、1997年利 1998年三年业务运行的结果;系统地与主观预报和日本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同个例同时次的比较;对模式边界层物理过程中摩擦拖曳系数以及二次台风Bogus技术、三维最优插值客观分析方法和资料同化等影响热带气旋移动的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实现了间歇资料同化处理的业务化运行。
一个确定大气近地层湍流输送的计算方案
万齐林
2000, (1): 62-66.
摘要:
在相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确定大气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包括气象要素风、温度的垂直分布廓线,以及大气和下垫面之间的动量和热量通量交换)的计算方案。并与Bus-inger(1971)的迭代计算方案进行了比较,该方案计算结果较好,应用方便。
正交化筛选在降水量资料序列订正中的适用性
宋超辉
2000, (1): 67-75.
摘要:
采用在均生函数基础上的正交化筛选方法建模,对分布于全国各区域34个台站的降水量资料序列进行了序列订正的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年序列的订正效果最好,季降水量序列次之,最差的是月序列的订正。一般说来相对拟合误差随序列的相对标准差的增减而增减。对于年降水量序列而言,除西北9站中的6个站平均相对拟合误差达0.09以上外,其余各站均在0.08以下,相对拟合误差还随样本年数增加而减少,样本数为15年以上时,比较稳定。样本数为15年以上,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00mm以上时,年序列的平均相对拟合误差可控制在0.10以下。
广东省春季低温阴雨的年景变化趋势分析
纪忠萍, 谢炯光
2000, (1): 76-84.
摘要:
利用广州2~3月1908~1997年平均气温与1951~1997年平均日照资料,用小波变换分析广东省低温阴雨的年景趋势变化,着重分析重低温阴雨年在小波系数图中的分布特征,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未来1~2年的低温阴雨年景进行了预测估计;然后利用小波方差图确定2~3月平均气温存在40年、6年左右周期振荡,日照存在43年左右的周期振荡;最后分析了低温阴雨的年景变化与同期和前期500hPa环流场及海温场分布特征的关系,得出了预测广东省低温阴雨年景趋势的一些有用信息。
1998年夏季低纬环流及热带气旋异常特征的分析
汪永铭, 熊亚丽, 苏百兴
2000, (1): 85-90.
摘要:
通过1998年和若干历史年份夏季低纬环流的对比分析,发现1998年夏季低纬环流有很多异常特征。这种环流制约了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由此造成1998年西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明显偏少、强度偏弱。
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
朱伟军, 孙照渤, 闵锦忠, 彭加毅
2000, (1): 91-96.
摘要:
对15个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 500 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与同期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进行了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表明,SVD得到的第一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可以通过激发或加强500 hPa高度场上的 PNA遥相关型,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东西摆动及其中、东端的强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