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17卷  第2期

论著
广东省汛期旱涝成因和前期影响因子探讨
梁建茵, 吴尚森
2001, (2): 97-108.
摘要: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站降水量资料,用正态化Z指数对前、后汛期旱涝等级进行了划分。前汛期旱涝年对比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造成的南海地区较强偏南风和较强东亚大槽以及较强南支西风急流(有利于中纬度冷空气南侵)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广东前汛期降水偏多的直接原因。广东前汛期偏旱的主要原因是冷空气偏弱。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变化是这种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因子,暖池海温偏高(低),广东前汛期正常偏旱(涝)。前期12~2月西太平洋暖池海温是前汛期旱涝变化的重要强信号之一;预测前汛期旱涝时应特别关注两极极涡的强度变化和中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变化。后汛期旱涝年份对比分析表明:亚洲夏季风系统偏强(弱)是造成广东省后汛期偏涝(旱)的最重要因素,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对后汛期降水的影响也比较大。还探讨了后汛期旱涝的预测问题,提出前期5月份北太平洋东部地区500hPa位势高度距平是预测后汛期旱涝的重要强信号,其位势高度为正距平,则广东后汛期偏旱,负距平则偏涝。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变化通过对印度夏季风的影响从而影响后汛期旱涝的变化。
中国汛期降水的印度洋SSTA信号特征分析
晏红明, 严华生, 谢应齐
2001, (2): 109-116.
摘要:
用EOF和CCA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的遥相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洋SSTA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相关明显,海温场异常分布对中国汛期南北经向雨带的变化及中国西北、西南和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汛期旱涝的影响明显,揭示了中国汛期旱涝异常分布的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强信号现象,说明特定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可以作为中国汛期旱涝预报的强信号因子。
印度半岛对亚洲夏季风进程影响的数值研究
徐海明, 何金海, 董敏
2001, (2): 117-124.
摘要:
利用CCM3模拟了印度半岛对亚洲热带夏季风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半岛对亚洲热带夏季风的建立进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就印度半岛对亚洲夏季风进程影响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El Nino事件的概率预测研究
栗珂, 刘耀武, 杨文峰, 徐小红, 郑小华
2001, (2): 125-134.
摘要:
根据1854~1993年期间的El Nino事件资料序列,通过正态性、独立性等统计检验,确定序列的性质。利用Markov随机过程和一阶自回归建立预测模式,给出了下次发生El Nino事件的时间可能在2002年前后。2001年发生的概率为44%;2002年发生的概率为61%。
海温热力强迫-涛动和低频振荡机理的动力学研究
张韧, 余志豪, 蒋全荣
2001, (2): 135-143.
摘要:
用动力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讨论了大气对海温热力强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对于行星尺度系统,海温热力场的持续强迫作用可以很快激发出稳定的大气平衡态响应,该响应表现出明显的大尺度东-西及南-北向涛动特征。对于天气尺度系统,海温热力场则主要激发出大气低频振荡。研究结果揭示了海温热力构型与大气响应形式的基本对应关系和动力过程,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非纬向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中尺度暴雨的研究
丁治英, 张兴强, 何金海, 徐海明
2001, (2): 144-154.
摘要:
首先对非纬向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暴雨的相关统计进行了分析,得出:暴雨发生时,200hPa高空一般为西南风急流(90.%),暴雨区位于高空急流右后方。暴雨增幅时,200hPa高空急流有一个增强转竖的趋势。用MM4模式对9711号台风8月19日00时~20日00时(GMT)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认为:远距离台风暴雨与非纬向高空急流、低层台风倒槽形成有关。高空急流右后方形成的高层辐散场主要与非纬向风有关。高层辐散场使低层产生变风场辐合,从而导致台风倒槽的形成与暴雨加强。在暴雨增幅过程中,用中尺度系统分析发现在高空急流右后方300hPa以下存在一支中尺度环流,该环流对暴雨的维持与加强有密切联系,它的生成与高空急流的非纬向性增强有关。在高空急流右后侧的次级环流与降水产生的潜热反馈、高空非纬向风场(v场)的增强之间存在一种有利于远距离暴雨增幅的正反馈机制。
环境地转基本气流的计算及热带气旋运动与其偏差的统计分析
高拴柱
2001, (2): 155-162.
摘要: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T63L16的1.875×1.875经纬网格点资料和中央气象台编号的热带气旋实时中心位置资料,计算了1996年全年25个热带气旋,共126个时次的环境地转基本气流,分析了环境地转基本气流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热带气旋的实际运动与环境地转引导气流的偏差(后文将称其为引导偏差,即热带气旋的实际中心位置与按引导气流推算出的位置之间的偏差)进行了分析,发现引导气流的计算区域不同,其引导偏差是不一样的。得到了引导气流的最佳计算区域,并且发现热带气旋运动与环境地转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结构的关系以及引导偏差与引导气流的速度、气旋本身的初始纬度位置和强度等有关。结果还表明,200~1000hPa的深层加权平均的基本气流的引导效果最佳,可作为最佳引导气流使用。了解这些规律和特征,对热带气旋运动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IOP608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郑永光, 王洪庆, 陶祖钰, 王立琨
2001, (2): 163-171.
摘要:
给出了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1998年6月7~10日加密观测期的日平均红外云图的云顶亮温TBB的分布,并通过对逐时红外云图的普查共发现了14个中-α尺度的对流系统和若干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重点分析了6月7日和9日给台湾中部和珠江口带来暴雨的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连续发生过程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利用可视化系统LiveView展示出了高、低空水平风场和垂直环流之间的联系及湿空气运动的三维轨迹。
9806号台风非对称结构形成及其高纬西折路径分析
邓华军, 韩桂荣, 樊永富
2001, (2): 172-178.
摘要:
对9806号台风在弱环境场中向北移动,至强环境场中折向西行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在弱环境场中台风可形成不对称结构,其物理量如高度的变化在台风进入强环境场后会与环境场叠加,从而改变台风移向。强弱环境场的更替,可能是9806号台风移向突变的重要原因。
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气候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刘传凤, 高波
2001, (2): 179-187.
摘要:
利用我国南方6省45个站1951~1995年2~4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春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发现有7个低温冷害年:1957、1968、1969、1970、1984、1985和1988年,最严重的年份是1968和1988年。严重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3、4月份。严重低温冷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江南南部。南方春季低温冷害年际变化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群发性。80年代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频繁;50年代次之;60、70年代较少;90年代前期几乎没有。典型的春季低温和高温年份,亚洲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太平洋热带海洋状况都有显著的差异。特别地,亚洲极涡、纬向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位置及太平洋暖池的海表面温度等因子均通过了95%(90%)信度水平检验。
短论
气候多层次的趋势预报
林振山, 鲍名
2001, (2): 188-192.
摘要:
论述了子波气候诊断中的边界效应和非周期性对趋势预报的影响,在消除子波变换边界效应基础上,将气候层次理论和子波诊断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气候多层次趋势预报法则和评判标准,最后利用若干气候资料进行了多层次趋势预报。试验表明,相似延伸法能有效地消除边界效应,提出的气候多层次趋势预报法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