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2卷 第2期
1986, (2): 99-108.
摘要:
本文用热力学方程和水汽连续方程计算了东南亚地区1981年初夏的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分布情况。文章讨论了大气热源的演变与该地区经向垂直环流的相互关系,并讨论了大气热源和经向环流在南海和中南半岛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经向环流圈与大气冷热源的分布密切相关。东亚季风建立后的大气热源中心在南海北部,热汇区在赤道附近,相应的最大上升气流也出现在南海下沉区主要在赤道南侧,而且南海的经向环流比中南半岛的要强盛的多。大气热源对于经向环流圈的形成和维持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用热力学方程和水汽连续方程计算了东南亚地区1981年初夏的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分布情况。文章讨论了大气热源的演变与该地区经向垂直环流的相互关系,并讨论了大气热源和经向环流在南海和中南半岛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经向环流圈与大气冷热源的分布密切相关。东亚季风建立后的大气热源中心在南海北部,热汇区在赤道附近,相应的最大上升气流也出现在南海下沉区主要在赤道南侧,而且南海的经向环流比中南半岛的要强盛的多。大气热源对于经向环流圈的形成和维持有很大的作用。
1986, (2): 109-116.
摘要:
本文采用二维纬向平均模式,通过数值试验来研究海温的变化对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季节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副高对西太平洋中纬度海温的响应存在3—5个月的滞后。所以,当3月至5月西太平洋中纬度海域为感热正距平时,相应地当年7月至9月副高减弱并南移。反之,则北移增强。
本文采用二维纬向平均模式,通过数值试验来研究海温的变化对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季节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副高对西太平洋中纬度海温的响应存在3—5个月的滞后。所以,当3月至5月西太平洋中纬度海域为感热正距平时,相应地当年7月至9月副高减弱并南移。反之,则北移增强。
1986, (2): 117-124.
摘要:
本文对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正距平)和反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负距平)南海的台风(包括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在南海生成的台风)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尼诺同南海的台风活动有明显关系: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少,反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多,其异常主要发生在8—11月份;在两广沿海登陆的平均台风数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其异常以10和11月最显著;在北部湾海域活动的台风多在8—9月份,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文本也对厄尼诺如何影响南海的台风活动提出了初步看法。
本文对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正距平)和反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负距平)南海的台风(包括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在南海生成的台风)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尼诺同南海的台风活动有明显关系: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少,反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多,其异常主要发生在8—11月份;在两广沿海登陆的平均台风数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其异常以10和11月最显著;在北部湾海域活动的台风多在8—9月份,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文本也对厄尼诺如何影响南海的台风活动提出了初步看法。
1986, (2): 125-134.
摘要:
用2.5×2.5经纬距热带网格资料,对东海近海台风(以8211号台风为例)的动能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台风是一个强大的动能源,其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动能平衡有着较大的差异,平均环流和涡动过程在台风的发生发展各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我们发现的主要事实有二,(一)在台风发展过程中,其中层有明显的动能制造过剩;(二)动能制造量的变化与台风未来的强度变化有关,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
用2.5×2.5经纬距热带网格资料,对东海近海台风(以8211号台风为例)的动能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台风是一个强大的动能源,其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动能平衡有着较大的差异,平均环流和涡动过程在台风的发生发展各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我们发现的主要事实有二,(一)在台风发展过程中,其中层有明显的动能制造过剩;(二)动能制造量的变化与台风未来的强度变化有关,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
1986, (2): 135-140.
摘要:
本文研究了我国1980年6月一次中尺度云团活动过程中,由强盛期至消散期的三维相对气流温度,湿度和500hPa高度场的演变。结果表明,这些场随时间的变化是显著的。
本文研究了我国1980年6月一次中尺度云团活动过程中,由强盛期至消散期的三维相对气流温度,湿度和500hPa高度场的演变。结果表明,这些场随时间的变化是显著的。
1986, (2): 141-149.
摘要:
本文根据1961—1980年我国华南5月降水量资料,划分5月的旱或涝。并挑选1963、1966(干旱)1973、1975(涝)四年作为典型年,从天气气候角度分析了初夏季风环流结构与华南5月旱涝关系。华南地区旱5月和涝5月在夏季风来临早迟、持续期长短、强度强弱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华南5月出现旱或涝,不仅在同期全球环流,而且在前期环流,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几个活动中心也有明显的差异。1月以阿留申低压及冰岛低压,4月以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差别比较明显。华南5月降水量的多少与前期3月低纬气压指标值有较好关系,涝
本文根据1961—1980年我国华南5月降水量资料,划分5月的旱或涝。并挑选1963、1966(干旱)1973、1975(涝)四年作为典型年,从天气气候角度分析了初夏季风环流结构与华南5月旱涝关系。华南地区旱5月和涝5月在夏季风来临早迟、持续期长短、强度强弱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华南5月出现旱或涝,不仅在同期全球环流,而且在前期环流,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几个活动中心也有明显的差异。1月以阿留申低压及冰岛低压,4月以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差别比较明显。华南5月降水量的多少与前期3月低纬气压指标值有较好关系,涝
1986, (2): 150-158.
摘要:
本文通过大量样本计算分析,试图阐明“RSWA”台风路径预报方法的性能。得出预报结果的优劣主要依赖台风初始位置及前期路径的局部特征(如移动方向和速度),从而找出了“RSWA”的不足之处。并从预报误差方面展开了对模式性能的讨论。结果表明,“RSWA”用于预报台风路径,尤其是C类台风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且比原方案优越。经分析表明,一个方法的预报误差,应由模式引起的误差(EM)和台风移动过程中诸因素引起的误差(ET)组成。而台风移动过程中所引起的误差应是依赖于台风初始定位、初始移动,台风
本文通过大量样本计算分析,试图阐明“RSWA”台风路径预报方法的性能。得出预报结果的优劣主要依赖台风初始位置及前期路径的局部特征(如移动方向和速度),从而找出了“RSWA”的不足之处。并从预报误差方面展开了对模式性能的讨论。结果表明,“RSWA”用于预报台风路径,尤其是C类台风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且比原方案优越。经分析表明,一个方法的预报误差,应由模式引起的误差(EM)和台风移动过程中诸因素引起的误差(ET)组成。而台风移动过程中所引起的误差应是依赖于台风初始定位、初始移动,台风
1986, (2): 159-164.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大气热力条件和暴雨与特定低空急流的关系。发现某些物理量在暴雨开始前18—30小时有突变现象。这种现象在其它的段不明显。把上述物理量组合成暴雨落区预报指数。在确定有暴雨产生的情况下,该指数参考低空急流的特定位置,能预报未来24小时前后暴雨产生的范围,7年来预报准确率在80%以上。这个方法对大雨落区预报也有参考价值。
本文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大气热力条件和暴雨与特定低空急流的关系。发现某些物理量在暴雨开始前18—30小时有突变现象。这种现象在其它的段不明显。把上述物理量组合成暴雨落区预报指数。在确定有暴雨产生的情况下,该指数参考低空急流的特定位置,能预报未来24小时前后暴雨产生的范围,7年来预报准确率在80%以上。这个方法对大雨落区预报也有参考价值。
1986, (2): 165-170.
摘要:
本文概述平均环流图和天气模式在热带天气分析工作中的应用,并对热带地区的两种主要天气系统变化过程作简要介绍,以期在分析工作中能对天气形势和系统作出正确的判断,为热带地区天气预报提供较好的分析基础。
本文概述平均环流图和天气模式在热带天气分析工作中的应用,并对热带地区的两种主要天气系统变化过程作简要介绍,以期在分析工作中能对天气形势和系统作出正确的判断,为热带地区天气预报提供较好的分析基础。
1986, (2): 171-178.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旱涝36年周期振动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得到结论: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少;反之,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时,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多。本文还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做了分析。
本文分析了我国旱涝36年周期振动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得到结论: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少;反之,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时,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多。本文还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做了分析。
1986, (2): 179-186.
摘要:
本文通过1979年分析发现在梅雨期间,我国东部江淮地区上空存在一个稳定的季风垂直环流圈。这个环流圈在梅雨期间的平均图上表现十分清楚,其南北范围约1500公里,顶部可达100百帕,中心约在距地7—9公里之间。它的上升支恰好对应梅雨雨带,它的存在、维持和消亡对梅雨有直接影响。在这个平均季风垂直环流圈的北侧,本例中没有发现对应的闭合反环流圈。热力场的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初夏时期的增热对季风垂直环流的演变和梅雨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通过1979年分析发现在梅雨期间,我国东部江淮地区上空存在一个稳定的季风垂直环流圈。这个环流圈在梅雨期间的平均图上表现十分清楚,其南北范围约1500公里,顶部可达100百帕,中心约在距地7—9公里之间。它的上升支恰好对应梅雨雨带,它的存在、维持和消亡对梅雨有直接影响。在这个平均季风垂直环流圈的北侧,本例中没有发现对应的闭合反环流圈。热力场的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初夏时期的增热对季风垂直环流的演变和梅雨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1986, (2): 187-194.
摘要:
三、PROFS观测系统 1、雷达 PROFS使用三部雷达回波拼图和多普勒速度资料。(1) NCAR(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10cm天气多普勒雷达CP—2是1983年加入系统的,每五分钟提供一次低仰角反射率和径向多普勒速度资料,量程600m—260km(反射率),径向速度量程为1200m—150km,方位角精度为1°(反射率)和2°(多普勒速度)。使用一台DEC PDP—11/24进行资料预处理和通讯管理,通讯速率为0.56Mbps,实际达到0.25Mbps。
三、PROFS观测系统 1、雷达 PROFS使用三部雷达回波拼图和多普勒速度资料。(1) NCAR(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10cm天气多普勒雷达CP—2是1983年加入系统的,每五分钟提供一次低仰角反射率和径向多普勒速度资料,量程600m—260km(反射率),径向速度量程为1200m—150km,方位角精度为1°(反射率)和2°(多普勒速度)。使用一台DEC PDP—11/24进行资料预处理和通讯管理,通讯速率为0.56Mbps,实际达到0.25M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