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第5卷  第3期

论著
环境流场对双涡相互作用的影响
王玉清, 朱永禔
1989, (3): 193-200.
摘要: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正压无辐散模式就环境流场对双涡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流场对双涡的相互作用确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加剧双涡的气旋性互旋和促使其相互趋近.也可以抵销双涡间的互旋作用,并且还可使相距较近的两个涡旋重新分开。上述各种情况取决于双涡的相对位置及其与环境流场的不同配置。
索马里低空急流的数值模拟
衣育红, 钱永甫, 罗四维
1989, (3): 201-209.
摘要:
本文首先将5°×5°P—σ五层原始方程粗网格模式改进为2.5°×2.5°的细网格模式,进而设计了粗细网格的嵌套模式。用嵌套模式对索马里低空急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表明:模式的水平分辨率对急流的模拟效果影响很大,模拟的急流轴上最大风速为13米/秒,与急流实际强度较为接近。 我们用六月纬向平均风场作初值,进行了10天的数值积分。根据风速的时间变化将急流的演变分为形成、加强及维持三个阶段,对急流各个阶段的流场及结构特征作了详细讨论。索马里沿岸低空气流由南向北越赤道气流的上空500百帕和300百帕层正好相反,气流由北向南穿越赤道。还通过控制性试验讨论了索马里低空急流向北发展的情况。
El Nino事件与中国东部气温异常
李崇银
1989, (3): 210-219.
摘要:
本文进行的多年历史资料的分析表明,中国东部地区的气温异常同El Nino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在El Nino年夏季中国东北及附近地区气温多比常年偏低,而在反El Nino年夏季那里气温多出现高温异常。在El Nino年冬季,中国东部广大地区气温比常年偏高:反El Nino年冬季,中国东部广大地区气温比常年编低。中国东部地区的温度异常同El Nino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本文亦作了分析研究。 中国东部地区冬半年气温的持续编低同El Nino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表明东亚地区持续的强高空槽活动(寒潮活动)可能是El Nino事件发生的重要触发机制。
一次西太平洋副高中期进退过程环流机制的分析
喻世华, 潘春生
1989, (3): 220-226.
摘要:
本文通过一次西太平洋副高进退过程的分析得到,海上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和大陆西太副高(脊)维持的环流机制是不同的。前者和经典的环流模式一致。后者和经典模式不同,推断主要受副副热带季风环流的作用,并且副热带季风环流有超前副高进退的指示意义。
冷涌结构及冷涌期中低纬环流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
杨松, 朱乾根
1989, (3): 227-234.
摘要:
本文利用1982年12月下旬一次冷涌过程的数值试验结果,分析了冷涌的结构并初步讨论了冷涌期中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冷涌仅在近地面反映清楚,水平流场上表现为由大地形激发的开尔文波引起的东北大风沿青藏高原东侧迅速南下,而冷涌前沿则是以重力波特征向南传播。Hadley环流随冷涌南进不断加强。冷涌在涡度场和散度场上分别为一条状北倾的正涡度区和辐合区,它对应于冷锋南下时造成的上升运动区。冷涌能引起赤道地区的扰动加强和中纬度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的增强。冷涌期中低纬地区能量增大,通过能量的频散作用把中低纬环流连结起来了。
ENSO与亚洲中低纬若干海气因子的遥相关及与华南降水的关系
徐蕾如, 邓良焱
1989, (3): 235-244.
摘要:
本文在统计近一百年左右华南八站降水与ENSO关系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春末夏初亚洲中纬冷空气活动,南海高压及副高脊、盂加拉湾北部低系统和中南半岛季风与ENSO的遥相关,以及它们对华南3—6月降水的影响;台风活动,南海SST与ENSO遥相关及其对华南7—11月降水的影响。指出,El Nino年春夏东亚中纬冷空气活动偏弱,南海高度场偏低,孟加拉湾北部低系统和中南半岛西南季风较活跃。使El Nino年3—6月华南内陆降水偏少而沿海偏多。在ElNino年,南海SSTA有一个由负转正的过程,它使华南沿海在秋台偏少情况下,秋冬有时还有较大的降水甚至带来洪涝。
播撒盐粉局部消除暖雾的数值模拟
赵清云
1989, (3): 245-252.
摘要:
本文使用二维暖雾数值模式来研究人工播撒盐粉局部消除暖雾的物理过程以及盐粉粒子半径、盐粉播撒量、雾层厚度和雾中液水含量对消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盐粉局部消除暖雾以增大播撒区的能见度是完全可能的。一般来讲,较大的盐粉粒子和较大的播撒量更有利于提高消雾的效果,但消雾的成本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也随之加大。文章最后对使用大水滴代替盐滴进行消雾的可能性提出初步的看法。
1982—83年厄尼诺年夏季大气涡旋活动及其物理量输送特征
于庚康, 李俊
1989, (3): 253-261.
摘要:
本文采用ECMWF/WMO格点资料分析了1982—83厄尔尼诺年夏季北半球大气定常涡旋和瞬变涡旋活动及其动量、热量、水汽的输送特征和静止涡的E—P通量,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前后,北半球夏季大气涡旋活动有很大差异;厄尔尼诺结束后,北半球大气的定常涡旋活动明显增强,其动量、热量和水汽的向北输送异常加强,结果使太平洋等地热带高层东风减弱,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副热带高压加强,以及东亚等地降水异常增多。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热带海温强烈增暖对出现异常大气环流影响的物理机制。
短论
用二阶闭合理论确定扩散系数
胡正林
1989, (3): 262-267.
摘要:
大气扩散研究中,K理论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但如何将扩散系数K表示为可测气象参数和时空坐标的函数,仍没有公认的办法。本文从Donaldson以二阶闭合方法导出的污染物湍流脉动通量方程出发,求出了污染物湍流脉动通量与平均浓度梯度间关系的完整形式,与K理论相比,得到了扩散系数。
探索
行星大气有效位能理论之进一步探讨
辜旭赞
1989, (3): 268-278.
摘要:
本文讨论了从两种观点(方法)出发推导的有效位能数理表达式。即Lorenz(1955)导出的欧拉观点有效位能表达式和Smith(1969)[2]导出的拉格朗日观点表达式。本文用拉格朗日方法重新推导的P坐标有效位能表达式与Smith方法有异。在此基础上,重新推导了有效位能平衡方程并讨论了其中的效率因子问题。指出,用欧拉方法不可以得到所谓效率因子。
述评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述评
朱复成
1989, (3): 279-289.
摘要:
自1971年Madden和Julian首次发现热带大气的风场和气压场存在着向东传播的40—50天的准周期振荡现象以来,国内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有的提30—50,30—60天振荡)作了大量的观测和理论研究,yasunari研究发现印度季风区上空云量距平以40天左右的周期作经向传播,并指出这与Madden和Julian发现的40—50天振荡(有的称之为MJ波)是密切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