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8卷  第4期

论著
热带和中高纬地区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及其动力学诊断
张勤, 倪允琪, 林武银, 王召民, D.D.Houghton
1992, (4): 289-296.
摘要:
使用5年低阶全球谱模式资料,对中高纬大气和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力学性质和传播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分析发现模式再现了大气中季节内振荡在热带和中高纬地区的传播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在速度势场上表现为纬向—波结构和行波特性,而在散度风场上反映了赤道西太平洋—印度洋东西向偶极子型的振荡。中高纬大气30—60天振荡表现为定常波位相和振幅的变化,即波包络的传播特征。它与中高纬地区遥相关型的转换有关,通过遥相关位相和振幅的变化,不仅完成了热带和中高纬地区之间以及热带不同区域之间的能量输送,而且通过这种能量输送过程把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季节内振荡联系起来。
用统计模式重建热带太平洋环流场资料的可行性试验
丁裕国, 冯燕华, 袁立新
1992, (4): 297-305.
摘要:
在一种恢复总辐射场序列的统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由海温场推算同期热带太平洋环流场的统计模式,对1982至1989年期间冬季(1、2、3月)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验证表明,恢复效果稳定。于是利用该地区现有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外推重建了1966年至1978年间冬季(1、2、3月)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这一试验证明,可进一步利用海温场资料恢复更长时期的热带环流场资料。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准双周振荡的动力学机制
张韧, 喻世华
1992, (4): 306-314.
摘要:
本文用动力学分析的方法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准双周振荡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东亚特定的环流条件下,东亚大陆季风雨带和南海至西太平洋地区热带雨带凝结潜热的热力强迫作用均可激发出天气尺度的准双周CISK波动,其波动动能向东亚大陆副热带地区的频散变化存在一种“自我调整”过程,从而引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
海陆纬向非均匀热力结构与跨赤道气流和温带西风急流分布的关系
赵天良, 徐祥德, 何金海, 朱乾根
1992, (4): 315-322.
摘要: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海陆热力结构季节变化对经圈环流、南北半球西风轴以及急流中心的影响。数值试验得到如下结果:(1)海陆纬向非均匀加热结构不仅有利于跨赤道气流的加强,而且形成跨赤道气流高、低层反向特征;(2)海陆纬向非均匀结构使模拟到的北半球西风急流更接近实况。说明南北半球海陆热力强迫不仅是全球跨赤道气流通道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影响北半球西风急流的强度和分布。
低空急流和非均匀层结条件下重力惯性波的传播与发展
王兴宝, 张维桓
1992, (4): 323-333.
摘要:
本文从基流背景下线性化Boussinesq方程组出发,采用WKBJ方法,首先求得重力惯性波的广义波作用量变化方程及波参数随波包的变化方程,讨论了基流切变对重力惯性波传播和发展的影响;然后用Runge-Kutta方法讨论了不同层结(含降水影响)下重力惯性波的传播路径。得到了降水强度大、静力稳定度小的区域对重力惯性波有“吸引”作用,因而引起重力惯性波能量的集中,进而触发和强化对流天气的结论。
中尺度大气对称扰动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结构分析
吴勇, 欧阳首承
1992, (4): 334-342.
摘要:
本文利用临界摄动方法,分析了中尺度大气对称扰动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结构。结果表明,在超临界分叉的条件下,系统远离平衡态,则扰动易强烈发展,系统的结构与Williams和Gray(1973)作合成分析的热带云团的物理结构基本吻合。
气溶胶的核化清除效率及其物理、化学因子
刘小红, 王明康, 任传森
1992, (4): 343-352.
摘要:
在Junge气溶胶谱分布的条件下,推导出气溶胶粒子的核化清除效率的近似公式。与分析解相比较,在一定范围内,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解相符。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夹卷的上升气块对于大陆和海洋性气溶胶粒子的核化清除效率,除了气溶胶谱分布以外,决定于以下的物理、化学因子:气溶胶化学成分、上升气块的夹卷率、水汽凝结的调节系数(accommodation coefficient)、云底温度等。
一个考虑了青藏高原附近流场特性的数值模式
葛明, 林元弼
1992, (4): 353-361.
摘要:
设计了一个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具有混合p-σ坐标性质的修正σ坐标模式(称绕流模式),通过地形的刚体内边界条件实现青藏高原附近下层气流的绕流。并对绕流模式和相应的通用修正σ坐标模式(本文设计的参照模式)的24小时预报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绕流模式改善了对流层中下层高原附近及其下游地区的预报。
短论
北半球冬季大气低频变化主模态的产生机制
王国民
1992, (4): 362-366.
摘要:
最近的一系列研究工作指出,大气环流基本气流纬向非对称结构是产生大气低频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1-4]。在低频时间尺度上,大气运动必然要受到外强迫因子的影响。但外因必须通过大气环流运动中的内因才能产生低频环流变化。
长期预报的自组织建模技术——均方根判据
林振山
1992, (4): 367-371.
摘要:
目前,长期预报的业务工作主要还是采用统计方法,传统的统计建模要求建模之前建模者必须事先确定或假设模式里的应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f,而统计建模工作的实质是根据数据或资料去确定该函数f里的参数或系数。
研究通讯
11层原始方程模式中两个积云参数化方案的比较试验
肖庆农, 章震越, 尹德昌, 魏绍远
1992, (4): 372-377.
摘要:
近三十年来,积云参数化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中尺度业务模式的研制,中尺度模式中如何考虑对流遂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珠江三角洲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研究(下)
肖凯书, 陈立祥, 杨国香
1992, (4): 378-382.
摘要:
3.准业务试验及其评价 珠江三角洲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1989年进行了预试验,1990年进行了准业务试验。准业务试验共44天分三阶段进行:①4月1—20日为局地强风暴监测预报试验;②5月20日至6月10日为前汛期暴雨监测预报试验;③8月26—29日(9016台风影响)为热带气旋监测预报试验。试验区以广州为中心东西长260公里(112—114.5°E),南北宽160公里(22—23.5°N),面积416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