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10卷 第3期
1994, (3): 193-203.
摘要:
将热带气旋分为内外两区,两区的空间、时间及物理量有不同的尺度,应用尺度分析和摄动法到热带气旋的两个区域,分别在正压模式和斜压模式中求得了这两个区域的控制方程,在两个模式中,还解析地求得了两个区域的流场和气压场,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热带气旋的结构较为接近。研究表明,热带气旋内区和外区有不同的控制方程,内区受旋转风和一个演化方程制约,而外区受梯度风和另一个演化方程制约。
将热带气旋分为内外两区,两区的空间、时间及物理量有不同的尺度,应用尺度分析和摄动法到热带气旋的两个区域,分别在正压模式和斜压模式中求得了这两个区域的控制方程,在两个模式中,还解析地求得了两个区域的流场和气压场,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热带气旋的结构较为接近。研究表明,热带气旋内区和外区有不同的控制方程,内区受旋转风和一个演化方程制约,而外区受梯度风和另一个演化方程制约。
1994, (3): 204-211.
摘要:
用二维Fourier展开的解析方法和准地转正压模式数值试验的途径,在线性框架内分析了β项对台风结构的影响。指出相速不同和台风能量向外频散两者共同的作用使台风最大风速随时间合理地变化,而不是无限制地增长。非线性平流使台风涡旋衰减速率加快,因能量频散在台风中心以东方向形成的高值系统又使台风涡旋易于维持。
用二维Fourier展开的解析方法和准地转正压模式数值试验的途径,在线性框架内分析了β项对台风结构的影响。指出相速不同和台风能量向外频散两者共同的作用使台风最大风速随时间合理地变化,而不是无限制地增长。非线性平流使台风涡旋衰减速率加快,因能量频散在台风中心以东方向形成的高值系统又使台风涡旋易于维持。
1994, (3): 212-221.
摘要:
设计了一个海面风场的诊断模式和一个海洋表层流的数值计算模式。只要输入海面气压场并利用迭代方法,即可求得海洋表面的风场和海流场。利用1月和7月多年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场,对这两个模式的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无论冬夏,用海平面气压场诊断出的海面风场与观测到的海面风场很接近,而与地转风场有很明显的区别。用海面风场和海面气压场启动的海洋表面流,与实况也较一致。本文的试验结果还表明,计算海流时,不应忽略海平面气压场的作用,因为海面的自由高度梯度几乎被海平面气压梯度所抵消。
设计了一个海面风场的诊断模式和一个海洋表层流的数值计算模式。只要输入海面气压场并利用迭代方法,即可求得海洋表面的风场和海流场。利用1月和7月多年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场,对这两个模式的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无论冬夏,用海平面气压场诊断出的海面风场与观测到的海面风场很接近,而与地转风场有很明显的区别。用海面风场和海面气压场启动的海洋表面流,与实况也较一致。本文的试验结果还表明,计算海流时,不应忽略海平面气压场的作用,因为海面的自由高度梯度几乎被海平面气压梯度所抵消。
1994, (3): 222-230.
摘要:
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揭示了影响该地区的一类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锋后冷空气涌,并详细分析了它的地面结构和天气影响。结果表明,这类对流系统非常相似于热带飑线,往往给三角洲地区带来突发性暴雨,但却不易产生强风。该系统的水平尺度很小,只有30-60km,持续时间达4小时,移速快,约为每小时60km,移向定常,并且它在进入三角洲地区时发展加强,而在移出时减弱消失。和经典的飑线结构的差异在于它是冷性中高压前部激发的强正变压区直接形成了地面辐散外流、飑锋和与之相联系的对流天气,当二者在移动中逐渐相脱离时,正变压区减弱,对流系统也随之消亡。
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揭示了影响该地区的一类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锋后冷空气涌,并详细分析了它的地面结构和天气影响。结果表明,这类对流系统非常相似于热带飑线,往往给三角洲地区带来突发性暴雨,但却不易产生强风。该系统的水平尺度很小,只有30-60km,持续时间达4小时,移速快,约为每小时60km,移向定常,并且它在进入三角洲地区时发展加强,而在移出时减弱消失。和经典的飑线结构的差异在于它是冷性中高压前部激发的强正变压区直接形成了地面辐散外流、飑锋和与之相联系的对流天气,当二者在移动中逐渐相脱离时,正变压区减弱,对流系统也随之消亡。
1994, (3): 231-237.
摘要:
利用一个五层的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9106号南海台风的热力作用对1991年江淮梅雨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这次台风活动对1991年梅雨提前结束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影响的物理机制可归纳为;台风扰动热源在对流层激发出的水平流场,减弱了西南季风及其向江淮流域的水汽输送,使江淮流域的水汽通量辐合减小,影响东亚夏季风的经向垂直环流圈,抑制了江淮流域梅雨期的季风环流,促使西太平洋副高北跳,使梅雨结束。
利用一个五层的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9106号南海台风的热力作用对1991年江淮梅雨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这次台风活动对1991年梅雨提前结束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影响的物理机制可归纳为;台风扰动热源在对流层激发出的水平流场,减弱了西南季风及其向江淮流域的水汽输送,使江淮流域的水汽通量辐合减小,影响东亚夏季风的经向垂直环流圈,抑制了江淮流域梅雨期的季风环流,促使西太平洋副高北跳,使梅雨结束。
1994, (3): 238-246.
摘要:
利用1993年ENSO事件(4月)爆发前酝酿阶段,TOGA/COARE关键区强化期(1992年11月-1993年2月)立体观测实验“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定点(155°E,2°S)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海域上空对流上升区西侧风的垂直变化,指出;对流层上、下部各有一强风带,随着海-气ENSO异常的发展,高空强东风带和低空强西风带均呈增强趋势,最强时分别连续14天和18天达到急流标准,占相应航段观测日数的56%和72%;强风带强度与对流层顶下逆温层的强度及高度变化有密切关系。
利用1993年ENSO事件(4月)爆发前酝酿阶段,TOGA/COARE关键区强化期(1992年11月-1993年2月)立体观测实验“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定点(155°E,2°S)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海域上空对流上升区西侧风的垂直变化,指出;对流层上、下部各有一强风带,随着海-气ENSO异常的发展,高空强东风带和低空强西风带均呈增强趋势,最强时分别连续14天和18天达到急流标准,占相应航段观测日数的56%和72%;强风带强度与对流层顶下逆温层的强度及高度变化有密切关系。
1994, (3): 247-256.
摘要:
利用包括地形和外源的涡度方程,讨论了大地形和外源产生的定常和非定常行星波动,结果显示,在西风带,地形和外源都能激发出定常和非定常行星尺度波型扰动,在东风带只能产生地形和外源附近的衰减型扰动,对非定常流场,西风带中只能在地形或外源的下游激发行星波动,在地形和外源的上游没有扰动流场产生,当时间t≥x/u时,在下游可得到稳定的行星波动,小于这一时间,行星波动处于建立过程中;在东风带,地形和外源激发的衰减型扰动要稳定维持需无限长时间。地形和外源激发的定常和非定常行星波动有的位相差,地形上空产生的定常和非定常扰动是槽或是脊,与扰动波长有关,地形产生与地形同位相或反位相的波动,外源激发的定常和非定常扰动的槽脊线位置与外源有的位相差,外源激发的槽或脊都比地形产生的向下游移动。
利用包括地形和外源的涡度方程,讨论了大地形和外源产生的定常和非定常行星波动,结果显示,在西风带,地形和外源都能激发出定常和非定常行星尺度波型扰动,在东风带只能产生地形和外源附近的衰减型扰动,对非定常流场,西风带中只能在地形或外源的下游激发行星波动,在地形和外源的上游没有扰动流场产生,当时间t≥x/u时,在下游可得到稳定的行星波动,小于这一时间,行星波动处于建立过程中;在东风带,地形和外源激发的衰减型扰动要稳定维持需无限长时间。地形和外源激发的定常和非定常行星波动有的位相差,地形上空产生的定常和非定常扰动是槽或是脊,与扰动波长有关,地形产生与地形同位相或反位相的波动,外源激发的定常和非定常扰动的槽脊线位置与外源有的位相差,外源激发的槽或脊都比地形产生的向下游移动。
1994, (3): 257-266.
摘要:
从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出发,在k1+k2+k3=Δk、l1+l2+l3=0和ω1+ω2+ω3=0的准共振条件下,分析了准共振三波能量和位涡拟能的传输。当Δk很小时,准共振三波组的总能量和总拟能近似守恒;三波之间能量和拟能的传输方向与共振情况基本相同,但中波向长波传输较多能量、向短彼传输较多拟能和三波之间产生能量与拟能传输这三者的可能非线性准共振的面积与共振时相比均有较大的变化,而三者的面积比也有较明显的变化,这表示与共振相比,准共振时三波之间能量和拟能传输量值的相对大小也有较显着的变化。
从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出发,在k1+k2+k3=Δk、l1+l2+l3=0和ω1+ω2+ω3=0的准共振条件下,分析了准共振三波能量和位涡拟能的传输。当Δk很小时,准共振三波组的总能量和总拟能近似守恒;三波之间能量和拟能的传输方向与共振情况基本相同,但中波向长波传输较多能量、向短彼传输较多拟能和三波之间产生能量与拟能传输这三者的可能非线性准共振的面积与共振时相比均有较大的变化,而三者的面积比也有较明显的变化,这表示与共振相比,准共振时三波之间能量和拟能传输量值的相对大小也有较显着的变化。
1994, (3): 267-273.
摘要:
用液滴催化暖云降水,达到“以小得大”的降水目的,结果指出;液滴催化暖云降水的最佳播撒高度和最佳播撒效率受到云中垂直气流速度(ω),云含水量(Q),云滴半径(r)和云层厚度(ΔH)的制约。
用液滴催化暖云降水,达到“以小得大”的降水目的,结果指出;液滴催化暖云降水的最佳播撒高度和最佳播撒效率受到云中垂直气流速度(ω),云含水量(Q),云滴半径(r)和云层厚度(ΔH)的制约。
1994, (3): 274-279.
摘要:
用1951-1991年6月份500hPa位势高度资料取得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资料序列,分析了脊线位置的变化。分析结果发现副高脊线位置与500hPa位势高度场、海面温度等关系密切。脊线位置具有显着的32年、5.3年、3.2年和2.3年振荡周期。6月份副高脊线偏北(南)华南降水偏少(多).
用1951-1991年6月份500hPa位势高度资料取得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资料序列,分析了脊线位置的变化。分析结果发现副高脊线位置与500hPa位势高度场、海面温度等关系密切。脊线位置具有显着的32年、5.3年、3.2年和2.3年振荡周期。6月份副高脊线偏北(南)华南降水偏少(多).
1994, (3): 280-283.
摘要:
用功率谱方法分析了云南几个代表站1985-1987共3年5-10月低层夏季风活动和降水的振荡周期。然后用交叉谱分析了这两者在显着周期下的相关关系和位相关系。发现云南夏季风活动与雨季降水都有相近的振荡周期,且在显着的振荡周期中两者关系较好。当夏季风偏强时,降水就会偏多。反之,当冷空气偏少偏弱,而夏季风又偏弱时,这一年会发生严重干旱。
用功率谱方法分析了云南几个代表站1985-1987共3年5-10月低层夏季风活动和降水的振荡周期。然后用交叉谱分析了这两者在显着周期下的相关关系和位相关系。发现云南夏季风活动与雨季降水都有相近的振荡周期,且在显着的振荡周期中两者关系较好。当夏季风偏强时,降水就会偏多。反之,当冷空气偏少偏弱,而夏季风又偏弱时,这一年会发生严重干旱。
1994, (3): 284-288.
摘要:
根据1949-1988年登陆珠江口的热带气旋资料,运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的一个典型模型──“反向传播”模型,建立了该地区35-49小时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的预报模型,并应用于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的预报,即珠江口的热带气旋登陆地点预报,其拟合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0.7%.结果表明,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具有容错能力强、预报速度快的特点,可望成为热带气旋预报的有效辅助手段。
根据1949-1988年登陆珠江口的热带气旋资料,运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的一个典型模型──“反向传播”模型,建立了该地区35-49小时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的预报模型,并应用于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的预报,即珠江口的热带气旋登陆地点预报,其拟合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0.7%.结果表明,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具有容错能力强、预报速度快的特点,可望成为热带气旋预报的有效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