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10卷 第4期
1994, (4): 289-299.
摘要:
将热带气旋分为内外两区,两区的空间、时间及物理量有不同的尺度。应用尺度分析和摄动法到热带气旋的两个区域,分别在正压模式和斜压模式中求得了这两个区域的控制方程。在两个模式中,还解析地求得了两个区域的流场和气压场,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热带气旋的结构较为接近。研究表明;热带气旋内区和外区有不同的控制方程,内区受旋转风和一个演化方程制约,而外区受梯度风和另一个演化方程制约。
将热带气旋分为内外两区,两区的空间、时间及物理量有不同的尺度。应用尺度分析和摄动法到热带气旋的两个区域,分别在正压模式和斜压模式中求得了这两个区域的控制方程。在两个模式中,还解析地求得了两个区域的流场和气压场,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热带气旋的结构较为接近。研究表明;热带气旋内区和外区有不同的控制方程,内区受旋转风和一个演化方程制约,而外区受梯度风和另一个演化方程制约。
1994, (4): 300-308.
摘要:
利用Anthes关于台风的区域划分以及物理量特征尺度的结果,采用尺度分析方法导出了台风不同区域的控制方程组,又用WKB方法得到各区的波能量方程并进行了讨论,指出影响台风发展的物理因子在各区的异同点;各区都有非定常因子;同时,台风内核及外围中层对流层的因子有涡度和切向风的垂直变化,外围边界层有热成风及其偏差,外围流出层有水平位温梯度,这些因子与重力波适当的移向相配合,可使台风能量发展,强度增大。
利用Anthes关于台风的区域划分以及物理量特征尺度的结果,采用尺度分析方法导出了台风不同区域的控制方程组,又用WKB方法得到各区的波能量方程并进行了讨论,指出影响台风发展的物理因子在各区的异同点;各区都有非定常因子;同时,台风内核及外围中层对流层的因子有涡度和切向风的垂直变化,外围边界层有热成风及其偏差,外围流出层有水平位温梯度,这些因子与重力波适当的移向相配合,可使台风能量发展,强度增大。
1994, (4): 309-317.
摘要:
利用1951-1988年10°S-50°N太平洋的SST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变化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热带西太平洋SST存在准两年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与ENSO活动相联系;ElNino年的SST距平值位于谷值;反ElNino年的SST距平值位于峰值。热带西太平洋与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变化存在弱的反相关关系。两者间存在位相差,前者的变化比后者超前几个月甚至1年。文中还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的变化,发现它存在准两年周期的振荡。ElNino发生的前一年均有次表层海温升高,然而并不是每一次的次表层海温出现正距平都对应会发生一次ElNino事件。暖池次表层海温在50-200m之间变化最大,振幅最大达±5℃。
利用1951-1988年10°S-50°N太平洋的SST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变化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热带西太平洋SST存在准两年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与ENSO活动相联系;ElNino年的SST距平值位于谷值;反ElNino年的SST距平值位于峰值。热带西太平洋与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变化存在弱的反相关关系。两者间存在位相差,前者的变化比后者超前几个月甚至1年。文中还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的变化,发现它存在准两年周期的振荡。ElNino发生的前一年均有次表层海温升高,然而并不是每一次的次表层海温出现正距平都对应会发生一次ElNino事件。暖池次表层海温在50-200m之间变化最大,振幅最大达±5℃。
1994, (4): 318-324.
摘要:
用PSU/NCAR中尺度模式,采用ECMWF资料对8209号台风带来的暴雨进行了控制试验,同时采用卫星和地面资料对原有初始湿度场作订正,进行了灵敏试验,对比分析表明,应用卫星资料后,模拟的台风暴雨及雨量中心强度与实况甚为一致。此外,由模式输出流场的分析表明,台风内部及其外围有显着的非对称气流和明显的中尺度系统结构。暴雨发生在低空非对称气流聚合和高空非对称气流辐散重叠区域;在强雨量中心区,低空有清楚的中尺度气旋性涡旋,高空有清楚的反气旋性涡旋或辐散线。
用PSU/NCAR中尺度模式,采用ECMWF资料对8209号台风带来的暴雨进行了控制试验,同时采用卫星和地面资料对原有初始湿度场作订正,进行了灵敏试验,对比分析表明,应用卫星资料后,模拟的台风暴雨及雨量中心强度与实况甚为一致。此外,由模式输出流场的分析表明,台风内部及其外围有显着的非对称气流和明显的中尺度系统结构。暴雨发生在低空非对称气流聚合和高空非对称气流辐散重叠区域;在强雨量中心区,低空有清楚的中尺度气旋性涡旋,高空有清楚的反气旋性涡旋或辐散线。
1994, (4): 325-334.
摘要:
对北极海冰面积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了交叉相关分析,揭示了北极海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其时空特点,并讨论了El Nino与北极海冰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Ⅴ-Ⅵ区冬季海冰面积能够对以后各季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产生持续的影响,而北极Ⅶ区夏秋季的海冰面积能够影响来年夏秋季的海温;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海冰的影响表现为前期海温能够影响北极Ⅰ区春季海冰的消融。此外,前期北极海冰状况对El Nino的发生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冬季北极Ⅴ-Ⅵ区海冰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持续影响可能与极涡异常、东亚冷空气活动有关,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Ⅰ区海冰的影响则可能与大气对海温响应的PNA结构有关。
对北极海冰面积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了交叉相关分析,揭示了北极海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其时空特点,并讨论了El Nino与北极海冰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Ⅴ-Ⅵ区冬季海冰面积能够对以后各季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产生持续的影响,而北极Ⅶ区夏秋季的海冰面积能够影响来年夏秋季的海温;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海冰的影响表现为前期海温能够影响北极Ⅰ区春季海冰的消融。此外,前期北极海冰状况对El Nino的发生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冬季北极Ⅴ-Ⅵ区海冰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持续影响可能与极涡异常、东亚冷空气活动有关,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Ⅰ区海冰的影响则可能与大气对海温响应的PNA结构有关。
1994, (4): 335-341.
摘要:
使用五层全球谱模式研究地形对月、季尺度低频振荡的影响。该模式为三角形截断,截断波数为10,并含有较为完整的物理过程参数化,对分别用有地形和无地形模式来模拟的低通滤波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地形强迫产生的月、季尺度低频波列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北半球夏季由地形影响产生的热带热源是南北半球低频波列的源。模拟结果进一步指出北半球地形强迫产生的波列扰动可以引起赤道纬向流的异常,这种纬向流的瞬变强迫可以在南半球产生新的波列,从而完成北半球波列的越赤道传播,引起南北半球的相互作用。
使用五层全球谱模式研究地形对月、季尺度低频振荡的影响。该模式为三角形截断,截断波数为10,并含有较为完整的物理过程参数化,对分别用有地形和无地形模式来模拟的低通滤波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地形强迫产生的月、季尺度低频波列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北半球夏季由地形影响产生的热带热源是南北半球低频波列的源。模拟结果进一步指出北半球地形强迫产生的波列扰动可以引起赤道纬向流的异常,这种纬向流的瞬变强迫可以在南半球产生新的波列,从而完成北半球波列的越赤道传播,引起南北半球的相互作用。
1994, (4): 342-348.
摘要:
首先统计并分析了模式区域内夏季平均的云量分布状况,然后在一有限区域模式中,引进了云-辐射计算模式。比较了3种不同的云量参数化方案,最后提出了一种考虑了大气相对湿度、垂直运动速度的本模式的云量参数化方案,并简要分析了模式引入不同方案后的模拟结果。模拟结果表明,本模式的方案模拟的云量分布及气候要素场都与实况最接近,说明这一机制反映了云在气候系统中的反馈作用。不同的区域模式宜用不同的云量参数化方案。云量增加导致日平均地表温度下降。
首先统计并分析了模式区域内夏季平均的云量分布状况,然后在一有限区域模式中,引进了云-辐射计算模式。比较了3种不同的云量参数化方案,最后提出了一种考虑了大气相对湿度、垂直运动速度的本模式的云量参数化方案,并简要分析了模式引入不同方案后的模拟结果。模拟结果表明,本模式的方案模拟的云量分布及气候要素场都与实况最接近,说明这一机制反映了云在气候系统中的反馈作用。不同的区域模式宜用不同的云量参数化方案。云量增加导致日平均地表温度下降。
1994, (4): 349-357.
摘要:
建立一个二维的海陆风静力模式来讨论时间步长的选取,发现定时间步长不宜取得太大或者大小,必须是某个适当的值。变时间步长的模拟效果要比定步长理想。时间步长越大,海风中心强度模拟值变小。
建立一个二维的海陆风静力模式来讨论时间步长的选取,发现定时间步长不宜取得太大或者大小,必须是某个适当的值。变时间步长的模拟效果要比定步长理想。时间步长越大,海风中心强度模拟值变小。
1994, (4): 358-368.
摘要:
设计一种计算陡峭地形区气压梯度力的新方法,即误差扣除法,给出了误差扣除法的基本原理。然后,选用理想大气,用3种近似计算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3种方法在单独用于气压梯度的计算时,计算值都有较大误差,在地形陡峭区,相对误差可以达到20%以上。即使在平缓地形区,相对误差也不可忽略,只有平均温度格式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担当这3种格式在误差扣除法中应用时,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大大减小,相对误差的量级可达到10-2。
设计一种计算陡峭地形区气压梯度力的新方法,即误差扣除法,给出了误差扣除法的基本原理。然后,选用理想大气,用3种近似计算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3种方法在单独用于气压梯度的计算时,计算值都有较大误差,在地形陡峭区,相对误差可以达到20%以上。即使在平缓地形区,相对误差也不可忽略,只有平均温度格式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担当这3种格式在误差扣除法中应用时,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大大减小,相对误差的量级可达到10-2。
1994, (4): 369-373.
摘要:
大气中许多模式可化为F″=AF/(F+B≠0)一类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利用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说明了该方程存在非线性波解,讨论了其周期的计算问题,并求得了波解及其周期的近似表达式。
大气中许多模式可化为F″=AF/(F+B≠0)一类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利用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说明了该方程存在非线性波解,讨论了其周期的计算问题,并求得了波解及其周期的近似表达式。
1994, (4): 374-379.
摘要:
利用一个准二维原始方程模式讨论了500hPa上的湿度及逆温层的不同高度对中尺度扰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它们对中尺度扰动的发展和演变均有重要的作用。500hPa上过于或过湿均不利于中尺度扰动的发展;合适的逆温层高度有利于中尺度扰动的发展。
利用一个准二维原始方程模式讨论了500hPa上的湿度及逆温层的不同高度对中尺度扰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它们对中尺度扰动的发展和演变均有重要的作用。500hPa上过于或过湿均不利于中尺度扰动的发展;合适的逆温层高度有利于中尺度扰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