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14卷  第3期

论文
南亚季风活跃和中断的物理机制
吴洪, 王永中, 夏友龙
1998, (3): 193-200.
摘要:
采用由赤道平衡模式导出的低阶谱模式,考虑了积云对流加热和辐射冷却的作用,用多平衡态理论解释南亚季风活跃和中断的物理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当积云对流加强(或辐射冷却减弱)时,南亚季风活跃;当积云对流减弱(辐射冷却加强)时,南亚季风中断。这与Krishna-murti等提出的云 辐射假说一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期变化的数值试验 Ⅱ.热带西太平洋热源的作用
巩远发, 纪立人
1998, (3): 201-207.
摘要:
用一个全球谱模式作数值试验,研究了1979年6月中旬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的中期天气过程中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理想热源的作用。结果表明:理想热源的作用大约在4天以后可以影响我国东部的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度的环流;理想热源在热带洋面上产生的扰动首先沿副高南边的东风气流向西北方向传播,到中纬西风带后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向西北方向传播,另一支转向东北偏东方向传播,两支扰动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环流的变化。
非绝热加热对热带气旋非对称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
雷小途
1998, (3): 208-217.
摘要:
利用含非绝热加热强迫的正压涡度方程。将非绝热加热作适当的参数化处理,对初始对称结构的热带气旋作了一系列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不仅β项、平流项在热带气旋非对称结构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而且非绝热加热对热带气旋的非对称结构亦有重要影响,从而验证了非绝热加热是热带气旋非对称结构形成的一种可能机制的结论。
热带纬向平均臭氧层动力学系统的重建
王卫国, 邱金桓, 谢应齐, 吴涧
1998, (3): 218-225.
摘要:
将TOMS测量的5°N纬向平均O3总量逐日序列作相空间拓展,使O3层的行为特征可用相轨迹刻划。首先计算O3层系统吸引子的分数维,而后把相点作为动力学系统的离散特解集合,反演出描述系统状态随时间演化的数学模型中的客观控制参数值,建立起反映热带O3层短期演化特征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
两类ENSO事件前期的热带太平洋海温距平场
赵永平, 陈永利
1998, (3): 226-232.
摘要:
分析了1956年以来两类ENSO事件热带太平洋海温距平场的特征,结果指出,东部型E1 Nino事件前期为La Nina事件年,热带中东太平洋为强的海温负距平,东部型La Nina事件前期为El Nino事件年,热带中东太平洋为强的海温正距平;中部型El Nino事件前期热带中西太平洋多为明显的海温正距平,中部型La Nina事件前期热带东太平洋多为明显的海温负距平。两类ENSO事件前期海温距平场特征基本相反。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海域而言,中部型El Nino事件前期暖池处于偏暖状态,东部型El Nino事件
广州地区近地层湍流输送的特征
刘海涛, 朱超群
1998, (3): 233-238.
摘要:
利用风温梯度观测资料,以相似理论为基础,采用迭代方法得到普适函数Φ(z/L)的半经验表达式,对近地层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求得了与风速、温度的拟合关系,并利用实测资料对其适用性作了检验。
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低频遥响应
王成刚, 沙文钰
1998, (3): 239-250.
摘要:
运用IAPGCM模式证实了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强迫遥响应是激发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进而着重考察了候平均偏差结果的时间序列,并且通过带通滤波处理,特别分析了响应场中30-60天低频振荡的重要特征,发现:大气对南极冰减退的响应是一种具有30-60天周期的低频遥响应。强迫场中的重要成分是30-60天季节内振荡,并且具有同实际大气中的低频振荡相类似的垂直结构以及传播和分布特征。
中国近百年雨量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严华生, 陈兴芳, 谢应齐, 曹杰, 周传喜
1998, (3): 251-257.
摘要:
研究了近百年南方涛动年指数、北半球西风带大气环流W. C. E环流型年频数对中国大范围年降水量及旱涝的影响,探讨了大气环流因子影响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及影响的复杂性、非线性及南北环流不同配置多因子相互作用造成的综合影响特征,发现:(1)SOI、W. C. E环流因子对中国降雨的影响不是局地的,而是大范围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对越靠近海洋的地方影响越显着;(2)并不是单个环流因子的变化就可完全解释清楚雨量的变化,多个环流因子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南北环流因子的不同配置结果对雨量产生的综合影响要重要得多。(3)环流因
台风路径预报集成方法的一个试验
李建云, 丁裕国, 史久恩
1998, (3): 258-262.
摘要:
应用集成预报方法改进台风路径预报,取得明显效果。对常用的台风路径预报相似模式(TSF)及Markov型相似模式(MTSF)所做预报试验表明:经集成方法改进后的MTSF、TSF,其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
用可见光与红外云图资料综合作降雨量估算的试验
郑媛媛, 冯志娴, 郭萍
1998, (3): 263-270.
摘要:
利用红外和可见光云图亮温资料估算单站降水量级,结果发现红外和可见光云图结合估算降水量效果比单用红外云图效果要好,大雨的空报率明显降低。
用均生函数预测模型预报降水的若干试验
张万诚, 解明恩, 王宇
1998, (3): 271-275.
摘要:
基于均生函数的处理原则,对目前常用的均生函数逐步筛选模型、主成分模型进行预报试验,提出带逐步筛选的主成分模型,并用变化辐度较大的降水序列对三种模型进行若干预测试验。结果表明:逐步筛选的主成分模型优于主成分模型,在对不同预报步长的预测试验中也表明,逐步筛选的主成分模型在预测效果以及模型的稳定性方面都是较好的。
有限时间排放的污染扩散模式及污染特征
谷德军, 李琼
1998, (3): 276-281.
摘要:
利用烟团模式的思想,建立起有限时间排放的污染扩散模式。验证了在排放时间极短时,该模式和瞬时点源扩散的解析解完全一致;在排放时间充分长时,和连续点源的烟羽扩散模式有非常好的一致性。有限时间排放污染的特征,是随着事故发生、排放开始,地面污染浓度有一个很快的积累过程,从近源处开始浓度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事故结束(即没有排放)时,由于大气的“净化”能力,污染慢慢减轻,直到最后“消失”.
一次弓状降雹回波区流场的反演
胡明宝, 刘俄, 汤达章
1998, (3): 282-288.
摘要:
通过对一次典型弓状降雹回波区的流场进行反演及特点分析,发现用矩不变量法反演出的回波区流场结构,与藤田关于弓状回波的概念模式非常吻合,利用该方法估测出的流场、散度场、涡度场所表现出的信息,与降雹实况是一致的。该研究可为中小尺度强天气的监测,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流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