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14卷 第4期
1998, (4): 289-296.
摘要:
采用奇异谱分析(SSA)与自回归(AR)预测模型相结合的方案,对Nino海区平均SST逐月距平序列作自适应滤波意义下的超前预报。结果表明,对1997-1998年这次强ENSO事件的超前预报十分有效;利用相应的历史样本作三次强ENSO事件的回溯预报试验,发现均有较高可信度。可见,该方案预报技巧稳定,独立样本试验和实际预报试验都有很高的准确率。将SSA-AR方案进一步完善,可望作为ENSO业务预报的有效模型。
采用奇异谱分析(SSA)与自回归(AR)预测模型相结合的方案,对Nino海区平均SST逐月距平序列作自适应滤波意义下的超前预报。结果表明,对1997-1998年这次强ENSO事件的超前预报十分有效;利用相应的历史样本作三次强ENSO事件的回溯预报试验,发现均有较高可信度。可见,该方案预报技巧稳定,独立样本试验和实际预报试验都有很高的准确率。将SSA-AR方案进一步完善,可望作为ENSO业务预报的有效模型。
1998, (4): 297-305.
摘要:
利用广东省86个测站近40年(建站起至1994年)的降水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平均年雨量分布的特征,并以5级旱涝标准确定了全省和各分区的逐年旱涝级别,初步讨论了若干旱涝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平均年雨量为1748mm;四个主要雨量大值(年雨量2000mm以上)中心分别位于恩平、清远、海丰和龙门;全省平均而言,1959、1961、1973、1975和1983年为涝年,1956、1963、1977和1991年为旱年,其中,1973年为特大涝年(降水距平绝对值大于标准差的两倍),1956年和1963年为特大旱年。就广东各流域的特涝和特旱年出现次数来说,西江与东江流域旱多涝少;鉴江流域则涝多旱少;北江和韩江流域有涝无旱。
利用广东省86个测站近40年(建站起至1994年)的降水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平均年雨量分布的特征,并以5级旱涝标准确定了全省和各分区的逐年旱涝级别,初步讨论了若干旱涝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平均年雨量为1748mm;四个主要雨量大值(年雨量2000mm以上)中心分别位于恩平、清远、海丰和龙门;全省平均而言,1959、1961、1973、1975和1983年为涝年,1956、1963、1977和1991年为旱年,其中,1973年为特大涝年(降水距平绝对值大于标准差的两倍),1956年和1963年为特大旱年。就广东各流域的特涝和特旱年出现次数来说,西江与东江流域旱多涝少;鉴江流域则涝多旱少;北江和韩江流域有涝无旱。
1998, (4): 306-313.
摘要:
利用自适应网格模式对9505号及9618号南海台风进行了数值模拟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南海台风的耗散主要与副热带高压加强有关,地形的影响较小。副高的活动对台风的加强与减弱十分敏感,当副高减弱时台风加强,副高加强时台风减弱。潜热释放是台风维持的主要因子。副高强度与潜热加热的大小成反比。分析发现,台风登陆后若与西风槽接近,则有利于台风维持。
利用自适应网格模式对9505号及9618号南海台风进行了数值模拟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南海台风的耗散主要与副热带高压加强有关,地形的影响较小。副高的活动对台风的加强与减弱十分敏感,当副高减弱时台风加强,副高加强时台风减弱。潜热释放是台风维持的主要因子。副高强度与潜热加热的大小成反比。分析发现,台风登陆后若与西风槽接近,则有利于台风维持。
1998, (4): 314-322.
摘要:
首先对应用数值预报产品统计释用技术的效果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产品统计释用技术的应用改善了热带气旋路径客观预报中预报因子的预报能力,提高了模式的预报技巧并拓展了有效预报时效。继而对热带气旋路径客观预报中若干统计释用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在应用数值预报产品构造热带气旋路径客观预报模式时,采用大样本资料和完全预报方法,细心构造反映各种天气系统特征和物理量场的预报因子,应用多时刻NWP产品并对NWP产品进行统计订正。对多种预报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综合集成等技术是提高预报技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对应用数值预报产品统计释用技术的效果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产品统计释用技术的应用改善了热带气旋路径客观预报中预报因子的预报能力,提高了模式的预报技巧并拓展了有效预报时效。继而对热带气旋路径客观预报中若干统计释用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在应用数值预报产品构造热带气旋路径客观预报模式时,采用大样本资料和完全预报方法,细心构造反映各种天气系统特征和物理量场的预报因子,应用多时刻NWP产品并对NWP产品进行统计订正。对多种预报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综合集成等技术是提高预报技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1998, (4): 323-328.
摘要:
用P-σ混合坐标系五层原始方程模式,模拟了1991年7月1-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过程,并就不同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对此次降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海表温度发生异常时,环流形势在短期(2-3天)内就有所变化,降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用P-σ混合坐标系五层原始方程模式,模拟了1991年7月1-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过程,并就不同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对此次降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海表温度发生异常时,环流形势在短期(2-3天)内就有所变化,降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998, (4): 329-336.
摘要:
利用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城区内外不同波长辐射的实测资料,分析了研究得较少的城区内外不同波长辐射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城内因受周围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各波长辐射量的变化离散性大于城外;不同波长辐射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城内外比值)大多是城内小于城外,且以大气污染严重的午前差异显着。(2)低纬高原城市区域,冬季晴好天气时午前、午后不同波长辐射占总辐射的百分率存在差异;城内外各辐射的百分率及其变化特征也不相同,特别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午前,差异十分显着。(3)冬季晴好天气时不同波长辐射的日总量和午前、午后总量,城内外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
利用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城区内外不同波长辐射的实测资料,分析了研究得较少的城区内外不同波长辐射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城内因受周围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各波长辐射量的变化离散性大于城外;不同波长辐射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城内外比值)大多是城内小于城外,且以大气污染严重的午前差异显着。(2)低纬高原城市区域,冬季晴好天气时午前、午后不同波长辐射占总辐射的百分率存在差异;城内外各辐射的百分率及其变化特征也不相同,特别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午前,差异十分显着。(3)冬季晴好天气时不同波长辐射的日总量和午前、午后总量,城内外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
1998, (4): 337-434.
摘要:
利用广东省11个代表站1951-1994年每日气温(包括日平均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广东省近44年来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首先,根据广东省气象局规定的寒潮标准,寻找出每个站所有的寒潮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寒潮的地区分布特征。其次,只要11个代表站中1站或1站以上出现寒潮就认为是一次寒潮过程。在此条件下的统计表明,广东省在44年中一共出现了103次寒潮过程,影响时间从10月底至3月中旬,其中以12、1、2月为主,占77.6%,另外过程次数存在一定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最后,提出了一个表征寒潮强度的指数,并分析了寒潮强度的月际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利用广东省11个代表站1951-1994年每日气温(包括日平均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广东省近44年来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首先,根据广东省气象局规定的寒潮标准,寻找出每个站所有的寒潮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寒潮的地区分布特征。其次,只要11个代表站中1站或1站以上出现寒潮就认为是一次寒潮过程。在此条件下的统计表明,广东省在44年中一共出现了103次寒潮过程,影响时间从10月底至3月中旬,其中以12、1、2月为主,占77.6%,另外过程次数存在一定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最后,提出了一个表征寒潮强度的指数,并分析了寒潮强度的月际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1998, (4): 353-358.
摘要: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近百年来印度洋 太平洋海温的周期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且结合以前的工作,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周期振荡水平分布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近百年中,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长期变化不仅具有准两年(QBO)和3-7年(LFO)的年际振荡,而且具有10-12年、18-20年和30-40年的年代际振荡。各振荡分量的振幅和周期具有显着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半个世纪各振荡模态的水平分布是非均匀的,且在不同的年代际海温背景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近百年来印度洋 太平洋海温的周期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且结合以前的工作,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周期振荡水平分布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近百年中,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长期变化不仅具有准两年(QBO)和3-7年(LFO)的年际振荡,而且具有10-12年、18-20年和30-40年的年代际振荡。各振荡分量的振幅和周期具有显着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半个世纪各振荡模态的水平分布是非均匀的,且在不同的年代际海温背景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1998, (4): 359-363.
摘要:
对1959至1988年华南后汛期(7-9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的大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前汛期(4-6月)降雨量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同时探讨了后汛期降雨量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雨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地区差异显着;后汛期降雨量的异常与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南海地区大气的对流活动以及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关。
对1959至1988年华南后汛期(7-9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的大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前汛期(4-6月)降雨量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同时探讨了后汛期降雨量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雨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地区差异显着;后汛期降雨量的异常与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南海地区大气的对流活动以及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关。
1998, (4): 364-368.
摘要:
参照现行的“技巧水平”评分办法,评定了常用集成预报方法的技巧水平。通过分析评定结果,引进最优化技术,导出了高技巧水平的集成预报新方案。集成结果优于线性回归等集成方法。
参照现行的“技巧水平”评分办法,评定了常用集成预报方法的技巧水平。通过分析评定结果,引进最优化技术,导出了高技巧水平的集成预报新方案。集成结果优于线性回归等集成方法。
1998, (4): 369-373.
摘要:
利用白云机场最近10年逐时能见度资料,对低能见度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对造成低能见度障碍的天气现象和影响系统作了普查分析。结果表明:白云机场低能见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低能见度平均出现次数与持续时间明显成反比;造成低能见度障碍的天气现象仅有雾和雨;弱高压脊是冬半年造成恶劣能见度的主要系统,锋后极少出现恶劣能见度。
利用白云机场最近10年逐时能见度资料,对低能见度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对造成低能见度障碍的天气现象和影响系统作了普查分析。结果表明:白云机场低能见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低能见度平均出现次数与持续时间明显成反比;造成低能见度障碍的天气现象仅有雾和雨;弱高压脊是冬半年造成恶劣能见度的主要系统,锋后极少出现恶劣能见度。
1998, (4): 374-379.
摘要:
对现有的广泛使用的11种积云参数化方案进行综述,侧重于它们的热力学特点和它们的优缺点,并对目前积云参数化的研究进行讨论。
对现有的广泛使用的11种积云参数化方案进行综述,侧重于它们的热力学特点和它们的优缺点,并对目前积云参数化的研究进行讨论。
1998, (4): 435-352.
摘要:
采用相平面法,在不引进kdv方程的情况下求解了无摩擦条件的p坐标大气运动方程组,分析了所求各解表征的大气运动结构及其存在条件、移动特点。结果表明,处于发展初期的弱高压或弱低压系统,其存在条件、移动状况、结构特点受大气静力稳定度、凝结潜热加热、感热加热等作用的共同影响。
采用相平面法,在不引进kdv方程的情况下求解了无摩擦条件的p坐标大气运动方程组,分析了所求各解表征的大气运动结构及其存在条件、移动特点。结果表明,处于发展初期的弱高压或弱低压系统,其存在条件、移动状况、结构特点受大气静力稳定度、凝结潜热加热、感热加热等作用的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