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0卷  第1期

论文
亚洲季风区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季节内变化Ⅱ. 水汽汇的季节内变化
江宁波, 罗会邦
1994, (1): 1-8.
摘要:
用ECMWF1980-1983年资料探讨了亚洲季风区水汽汇季节内变化的标准差分布、空间型及传播,并讨论了水汽汇与热源(本文第I部分)季节内变化特点的异同。结果表明:一方面,季节内时间尺度上水汽汇的变化特征与热源比较一致(尤其是在夏季),变化显着区主要位于季风活跃区及其附近地区,与季风雨带的位置极为接近,且夏季陆地上清楚,冬季海洋上明显;EOF分析的主要空间型反映了印缅地区、中国东部及沿海、西太平洋地区水汽汇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相应的时间系数以30-60天振荡为主。另一方面,在冬半年两者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感热、蒸发或辐射变化的作用。夏半年水汽汇30-60天变化的传播在东亚和南亚两个季风区有不同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个季风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亚洲季风与ENSO对新加坡降雨影响的初步研究
周德, 庄或勋
1994, (1): 9-18.
摘要:
根据1800-1989年(110年)的资料,分析研究了新加坡地区月平均和年平均降雨量的一些特征。主要结论是:新加坡年平均降雨量存在准2-6年和18年的周期振荡;亚洲季风以及ENSO对新加坡降雨量有明显的影响。新加坡年雨量的谷值出现在西南季风期而峰值在东北季风期。在El Nino年,新加坡降雨量多为负距平;而在反El Nino年,新加坡降雨量多为正距平。
初秋孟加拉湾-日本海遥相关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的关系
施能, 朱乾根, 倪东鸿, 王盘兴
1994, (1): 19-27.
摘要:
研究了北半球初秋(9月)500hPa孟加拉湾(15°N,85°E)与日本海(40°N,130°E)的遥相关结构、年际变化及其与热带东风急流、厄尔尼诺事件、中国降水的关系。指出,当孟加拉湾500hPa高度上升时,日本海高度下降。这时通常是低南方涛动指数或发生厄尔尼诺、并且在100hPa上热带东风入口区为西风距平。这些特征造成中国东部初秋降水偏少。利用这些结果可以清楚地诊断近40年中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
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流场结构的特征
韦统健
1994, (1): 37-46.
摘要:
用合成方法对三次典型的华南暖区暴雨进行了分析,综合给出了华南暖区暴雨的流场结构图,分析发现,这类暴雨具有波状结构,波长为300公里,暴雨区联系着其中一个最强的波。
近40年中国区域的气候型变化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10年际时空变化的关系
徐祥德, 苗峻峰, 章基嘉
1994, (1): 38-36.
摘要:
采用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1951-1990年中国160测站的月平均温度和月总降水量资料以及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资料,讨论近40年来中国气候型转变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气候型转变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的10年际变化密切相关,即中国气候型(“冷湿型”、“暖干型”)的10年际变化与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海平面气压经向廓线、北大西洋涛动(NAO)、北太平洋涛动(NPO)的遥相关结构、西风带行星波动位相、振幅及其西风基流局地变速、平均经圈环流的长期演变特征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
扰动间相互作用、通量矢量和流动的低频加速
管兆勇, 徐建军
1994, (1): 47-56.
摘要:
给出了3个通量矢量,从而将非线性平流项表示为3个通量矢量的旋度和散度,它们分别对纬向风和经向风的低频加速产生贡献。经过卷积运算,还建立了低频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通量矢量B·、G、G等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应的流函数与势函数的水平分布和时间演变,从而指出,瞬变扰动间的相互作用对流动具有低频加速作用。
斜压半地转模式中的非频散周期解
何建中, 何金海
1994, (1): 57-63.
摘要:
利用实际大气参数取值进行尺度分析,求得斜压半地转模式中非线性斜压Rossby波的非频散周期解的存在条件与解。给出了能够描述非线性特征波动的无量纲拟能数ε,由此推导了非线性特征波动的波速公式及波多数间的一些诊断关系。
1991年江淮梅雨暴雨与亚洲季风的关系
乔全明, 罗坚, 杨信杰, 费建芳, 陈凤贵
1994, (1): 64-68.
摘要:
1991年江淮暴雨分属三个梅雨阶段。使用国家气象中心客观分析的网格点资料,主要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的方法[6]诊断了梅雨期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强度和进退与暴雨的关系,分析得出:第一阶段暴雨主要与东亚热带季风有关系,而第二、三段暴用主要与印度西南季风有关系;两支热带季风在100-120°E之间热带地区对峙,有利于引发热带季风涌入中国大陆并发生暴雨。
9216号台风登陆后的不对称结构和暴雨
陶祖钰, 田佰军, 黄伟
1994, (1): 69-77.
摘要:
分析了1992年8月31日到9月2日9216号台风(Polly)登陆后的结构和暴雨。分析发现,9216号台风具有显着的不对称结构。首先,地面台风环流的涡度和散度场不对称,地面正涡度中心位于台风的东侧和北侧。强辐合区从台风中心向北延伸近千公里。其次,850hPa台风流场和热力场不对称。台风东侧的环流强,西侧的环流弱。台风东侧暖,西侧冷。流场和热力场的不对称导致台风外围东北侧存在很强的暖平流。由于9216号台风具有不对称的结构并在登陆后始终位于200hPa高空副热带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区的下方,因而在登陆后能长期维持,并在台风东北侧存在强上升运动,造成大范围的暴雨和大风天气。
夏季南海对流活动对北半球中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途径
王建德, 唐东升
1994, (1): 78-84.
摘要:
利用1984年夏季的ECMWF/WMO逐日资料及OLR资料,采用带通滤波方法,分析了南海对流活动对北半球中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对流活动的低频变化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大气环流有显着影响,南海对流活动首先影响印尼附近的上升支的强度,然后通过南北半球中低纬地区对而活动相互作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从而影响我国南方的天气。
华南地区大气气溶胶质量谱与水溶性成分谱分布的初步研究
吴兑, 陈位超, 常业谛, 项培英, 毛节泰, 秦瑜
1994, (1): 85-96.
摘要:
为了提供讨论华南地区酸性降水形成机制的背景资料,1988年1月与8-9月,在广州、柳州、韶关、南宁、阳朔、龙门使用Andersen气溶胶分级采样器采集了分级气溶胶样品,并对水溶性的F-、Cl-、NO、SO、Na+、NH、K+、Ca++、Mg++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工业城市中粗粒态粒子显着多于清洁地区,工业城市气溶胶水溶性成分中的SO、Ca++显着高于清洁地区,而Cl-有明显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