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15卷 第1期
1999, (1): 1-9.
摘要:
采用欧洲中心1982年12月、1983年4月、1984年10月和1985年4月的月平均纬向风场实际观测资料,作为非线性临界层模式的基本气流进行数值积分,得到:用1982年12月和1983年4月的基流模拟出的副高强、范围大、数目少,维持2-3个单体,且向西移,东西振荡周期1-2个月。用1984年10月和1985年4月的基流模拟出的副高弱、范围小,成带状分布,数目多达4个单体,副高合并、分裂得较快,亦西移。1982-1983年是一次El Nino过程,而1984-1985年则是La Nina过程。由能通量图可见:El Nino年的振荡振幅明显比La Nina年的振幅大、周期长。以上结果表明:El Nino年的基流对滞后约4个月的副高有增强作用,反之,La Nina年的基流对滞后约4个月副高有衰减作用。这与熟知的赤道东太平洋SSTA与滞后1-2季度西太平洋副高范围和强度成正相关的观测事实是一致的。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副高形成、维持和振荡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欧洲中心1982年12月、1983年4月、1984年10月和1985年4月的月平均纬向风场实际观测资料,作为非线性临界层模式的基本气流进行数值积分,得到:用1982年12月和1983年4月的基流模拟出的副高强、范围大、数目少,维持2-3个单体,且向西移,东西振荡周期1-2个月。用1984年10月和1985年4月的基流模拟出的副高弱、范围小,成带状分布,数目多达4个单体,副高合并、分裂得较快,亦西移。1982-1983年是一次El Nino过程,而1984-1985年则是La Nina过程。由能通量图可见:El Nino年的振荡振幅明显比La Nina年的振幅大、周期长。以上结果表明:El Nino年的基流对滞后约4个月的副高有增强作用,反之,La Nina年的基流对滞后约4个月副高有衰减作用。这与熟知的赤道东太平洋SSTA与滞后1-2季度西太平洋副高范围和强度成正相关的观测事实是一致的。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副高形成、维持和振荡有重要的意义。
1999, (1): 10-16.
摘要:
根据1949-1996年的台风资料对将近50年的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气候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台风发生频数的年际变化、季节分布、强度分布和路径类型。另外还考察了台风源地的季节变化和台风强度与其源地的关系,指出较强的台风大多发源于125oE以东的洋面上,发源于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台风最强;给出了登陆台风的季节分布和纬度分布;台风登陆时的中心气压统计结果表明,在浙江、福建登陆的台风数量虽然不如华南多,但强度较强。
根据1949-1996年的台风资料对将近50年的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气候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台风发生频数的年际变化、季节分布、强度分布和路径类型。另外还考察了台风源地的季节变化和台风强度与其源地的关系,指出较强的台风大多发源于125oE以东的洋面上,发源于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台风最强;给出了登陆台风的季节分布和纬度分布;台风登陆时的中心气压统计结果表明,在浙江、福建登陆的台风数量虽然不如华南多,但强度较强。
1999, (1): 17-25.
摘要:
用统计相关和典型年合成方法分析了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指出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减少,反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增加,而且台风活动与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事件起始和终止时间、强度、台风生成区域有关。利用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频数的统计特征,及台风频数与海温等要素的时滞相关关系,为台风频数的预测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还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高度场和海温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海气耦合作用将造成不利于台风发展的环流条件,因此台风偏少,反厄尔尼诺年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用统计相关和典型年合成方法分析了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指出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减少,反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增加,而且台风活动与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事件起始和终止时间、强度、台风生成区域有关。利用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频数的统计特征,及台风频数与海温等要素的时滞相关关系,为台风频数的预测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还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高度场和海温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海气耦合作用将造成不利于台风发展的环流条件,因此台风偏少,反厄尔尼诺年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1999, (1): 26-37.
摘要:
应用含有非绝热因子的正压模式方程组,着重分析了对流凝结加热、蒸发-风反馈和CISK机制等非绝热因子对低纬Rossby波和Kelvin波的影响。既获得了圆频率的表达式,又分析了波的周期与稳定性。结果表明:非绝热因子的存在不但扩大了绝热波的周期,而且改变了波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认为:所谓季节内振荡(30-60天的周期振荡)等低频振荡实际上是一类非绝热波,这类非绝热波是引起中长期天气变化及短期气候演变的重要因素。
应用含有非绝热因子的正压模式方程组,着重分析了对流凝结加热、蒸发-风反馈和CISK机制等非绝热因子对低纬Rossby波和Kelvin波的影响。既获得了圆频率的表达式,又分析了波的周期与稳定性。结果表明:非绝热因子的存在不但扩大了绝热波的周期,而且改变了波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认为:所谓季节内振荡(30-60天的周期振荡)等低频振荡实际上是一类非绝热波,这类非绝热波是引起中长期天气变化及短期气候演变的重要因素。
1999, (1): 38-47.
摘要:
利用广东省36个地面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850hPa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了广东降水变化与夏季季风活动的关系。发现广东夏季降水量变化与南海北部西南风大小成显着正相关,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南海北部西南季风强广东降水多的结论。前汛期(4-6月),西南季风可以给广东带来降水,但降水的变化与西南季风强度变化关系不显着,5-6月份甚至出现热带西南季风弱广东降水反而强的情况,其主要的影响来自于副热带季风的加强。后汛期(7-9月),当西南季风在南海中北部地区加强,副热带季风对广东影响减弱时,广东降水增大。
利用广东省36个地面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850hPa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了广东降水变化与夏季季风活动的关系。发现广东夏季降水量变化与南海北部西南风大小成显着正相关,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南海北部西南季风强广东降水多的结论。前汛期(4-6月),西南季风可以给广东带来降水,但降水的变化与西南季风强度变化关系不显着,5-6月份甚至出现热带西南季风弱广东降水反而强的情况,其主要的影响来自于副热带季风的加强。后汛期(7-9月),当西南季风在南海中北部地区加强,副热带季风对广东影响减弱时,广东降水增大。
1999, (1): 48-55.
摘要:
用小波变换理论对广州历年(1908-1997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周期振荡及变化趋势可以用二维小波系数图清楚地显现出来,其未来的演变趋势也可以用该图进行定性的估计。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得到广州气温存在99年、45年、2.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广州降水存在28年、7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广州前汛期降水存在25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后汛期降水存在23年、9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利用小波逆变换可以反映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使我们能够揭示气候的变化趋势。
用小波变换理论对广州历年(1908-1997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周期振荡及变化趋势可以用二维小波系数图清楚地显现出来,其未来的演变趋势也可以用该图进行定性的估计。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得到广州气温存在99年、45年、2.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广州降水存在28年、7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广州前汛期降水存在25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后汛期降水存在23年、9年、2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利用小波逆变换可以反映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使我们能够揭示气候的变化趋势。
1999, (1): 56-63.
摘要:
将西北太平洋分为8个海区,分析了广东省汛期(4-9月)降水与各海区海温的关系,并用因子分析法对9-2月各海区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降维后头4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82.23%;对主因子的载荷矩阵进行了极大方差旋转,对头4个主因子的物理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解释。最后建立了汛期各月降水与海温的预报方程,经试报使用,高于近10年的平均业务预报水平,对广东省的汛期降水短期气候预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将西北太平洋分为8个海区,分析了广东省汛期(4-9月)降水与各海区海温的关系,并用因子分析法对9-2月各海区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降维后头4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82.23%;对主因子的载荷矩阵进行了极大方差旋转,对头4个主因子的物理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解释。最后建立了汛期各月降水与海温的预报方程,经试报使用,高于近10年的平均业务预报水平,对广东省的汛期降水短期气候预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1999, (1): 64-70.
摘要:
引进凝结几率函数,并摈弃“凝结过程开始于某个临界的相对值”的假定,使湿空气动力学研究摆脱整个大气总是处处维持饱和的不合理要求,建立了非均匀饱和湿空气动力学方程组,并在一定的假设下给出了方程组的一些简化形式。
引进凝结几率函数,并摈弃“凝结过程开始于某个临界的相对值”的假定,使湿空气动力学研究摆脱整个大气总是处处维持饱和的不合理要求,建立了非均匀饱和湿空气动力学方程组,并在一定的假设下给出了方程组的一些简化形式。
1999, (1): 71-75.
摘要:
运用1996-1997年间16个热带气旋的GMS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和国内外热带气旋大风报告,以及部分常规和船舶测风报告,通过统计分析,概括出可确定热带气旋7级和10级以上大风区的几种TTBB场概略模型图,试图形成一种可供业务参考使用的大风区确定方法。
运用1996-1997年间16个热带气旋的GMS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和国内外热带气旋大风报告,以及部分常规和船舶测风报告,通过统计分析,概括出可确定热带气旋7级和10级以上大风区的几种TTBB场概略模型图,试图形成一种可供业务参考使用的大风区确定方法。
1999, (1): 76-80.
摘要:
利用热带海区1979-1988年10年卫星观测的OLR资料,结合同期10年的云南降水资料,重点分析了南海和孟加拉湾海区的OLR变化对后期云南降水的影响,发现南海、孟加拉湾海区的前期OLR值高低与云南初夏少雨、多雨有密切的联系。
利用热带海区1979-1988年10年卫星观测的OLR资料,结合同期10年的云南降水资料,重点分析了南海和孟加拉湾海区的OLR变化对后期云南降水的影响,发现南海、孟加拉湾海区的前期OLR值高低与云南初夏少雨、多雨有密切的联系。
1999, (1): 81-85.
摘要:
将螺旋度的概念引入热带气旋,对热带气旋螺旋度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热带气旋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气旋这种具有较强螺旋性的天气系统,其发展过程也就是螺旋度增强的过程。螺旋度对热带气旋稳定过程的维持及其长久的生命期具有重要的作用。
将螺旋度的概念引入热带气旋,对热带气旋螺旋度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热带气旋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气旋这种具有较强螺旋性的天气系统,其发展过程也就是螺旋度增强的过程。螺旋度对热带气旋稳定过程的维持及其长久的生命期具有重要的作用。
1999, (1): 86-90.
摘要:
利用1951-1996年云南气温资料,分析云南夏季低温的气候特征。分析指出,云南夏季低温冷害并不仅仅是障碍型冷害。45年来云南出现5个低温年,与我国东北地区5个低温年不同,低温年主要出现在气温偏冷年代。
利用1951-1996年云南气温资料,分析云南夏季低温的气候特征。分析指出,云南夏季低温冷害并不仅仅是障碍型冷害。45年来云南出现5个低温年,与我国东北地区5个低温年不同,低温年主要出现在气温偏冷年代。
1999, (1): 91-96.
摘要:
考虑到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性以及有关变量之间的物理关系,同时考虑到有关变量场随时间的空间演变特征,并从云南短期气候预测的业务技术出发,提出了云南月气候要素场业务预测的一种相空间投影技术。从该技术对云南1997年1-9月的月气温距平场和月雨量距平百分率场预测的实况检验结果得出,该技术对云南月气温和月雨量预测的距平符号相关准确率可分别达到552/720=76.7%和517/720=71.8%.
考虑到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性以及有关变量之间的物理关系,同时考虑到有关变量场随时间的空间演变特征,并从云南短期气候预测的业务技术出发,提出了云南月气候要素场业务预测的一种相空间投影技术。从该技术对云南1997年1-9月的月气温距平场和月雨量距平百分率场预测的实况检验结果得出,该技术对云南月气温和月雨量预测的距平符号相关准确率可分别达到552/720=76.7%和517/7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