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7卷 第4期
1991, (4): 289-297.
摘要:
本文从COADS资料中选取了低纬地区(主要是太平洋地IX)部分区域的海温(SST)、海平面气压(SLP)的逐月气候距平和南方涛动指数(SOI)等时间序列资料,分别对所得到的序列进行了最大熵谱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的海气系统的年际变动的共同特征和彼此间的差异。同时,还利用多变量最大熵谱方法计算了在年际振荡的各主要周期上各海气系统之间的凝聚和位相差函数,并由此讨论了这些系统准周期振荡间的可能联系。
本文从COADS资料中选取了低纬地区(主要是太平洋地IX)部分区域的海温(SST)、海平面气压(SLP)的逐月气候距平和南方涛动指数(SOI)等时间序列资料,分别对所得到的序列进行了最大熵谱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的海气系统的年际变动的共同特征和彼此间的差异。同时,还利用多变量最大熵谱方法计算了在年际振荡的各主要周期上各海气系统之间的凝聚和位相差函数,并由此讨论了这些系统准周期振荡间的可能联系。
1991, (4): 298-306.
摘要:
本文利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热带有限区数值预报模式和ECMWF格点资料,较好地模拟了1981年1月上旬的一次南海冷涌过程,分析了冷涌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冷涌的中纬度激发条件和低纬环流对冷涌的可能影响。
本文利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热带有限区数值预报模式和ECMWF格点资料,较好地模拟了1981年1月上旬的一次南海冷涌过程,分析了冷涌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冷涌的中纬度激发条件和低纬环流对冷涌的可能影响。
1991, (4): 307-314.
摘要:
我们利用有限区域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做了二组数值试验,一组是用五层模式和真实的海陆分布进行数值积分,模似真实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另一组是用五层模式和人为的海陆分布进行和第一组试验类似的数值积分,然后将两组数值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 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1)东亚夏季风系统中位于印度和中南半岛的两个季风槽、西南季风的三个中心和低空越赤道气流[2][3]的形成与南亚地区东西向的海陆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两个季风槽将会消失,而三个西南季风中心也可能变为一个。(2)如果没有非洲大陆,索马里以东的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将明显减弱,相应的低空急流中心也会随之消失。(3)青藏高原的存在大大加强了地区间南北向的热力对比,因此它对南亚和我国南方近地面季风有很明显的加强作用。但高原的加强作用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不是海洋而是陆地,也就是说青藏高原离印度洋的平均距离要比现在大得多,那末它对季风的加强作用就会随之减弱。反之,如果印度和中南半岛不是陆地而是海洋,那末高原离印度洋的平均距离就会减小,它的加强作用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大。
我们利用有限区域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做了二组数值试验,一组是用五层模式和真实的海陆分布进行数值积分,模似真实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另一组是用五层模式和人为的海陆分布进行和第一组试验类似的数值积分,然后将两组数值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 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1)东亚夏季风系统中位于印度和中南半岛的两个季风槽、西南季风的三个中心和低空越赤道气流[2][3]的形成与南亚地区东西向的海陆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两个季风槽将会消失,而三个西南季风中心也可能变为一个。(2)如果没有非洲大陆,索马里以东的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将明显减弱,相应的低空急流中心也会随之消失。(3)青藏高原的存在大大加强了地区间南北向的热力对比,因此它对南亚和我国南方近地面季风有很明显的加强作用。但高原的加强作用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不是海洋而是陆地,也就是说青藏高原离印度洋的平均距离要比现在大得多,那末它对季风的加强作用就会随之减弱。反之,如果印度和中南半岛不是陆地而是海洋,那末高原离印度洋的平均距离就会减小,它的加强作用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大。
1991, (4): 315-322.
摘要:
根据乐昌和广州二处边界层逐时纬向风的资料作出的频谱图,估算出华南中尺度α的空间尺度为200—600公里。按此标准普查了1981—1985年3—6月的东亚天气图、华南高空风资料和日本GMS分析云图,发现存在二类主要的东移中尺度α系统:华南极锋中尺度波动和西南风低空急流大风核。应用常规的天气资料,对这二类中尺度系统进行了气侯学和天气学的探讨,得到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根据乐昌和广州二处边界层逐时纬向风的资料作出的频谱图,估算出华南中尺度α的空间尺度为200—600公里。按此标准普查了1981—1985年3—6月的东亚天气图、华南高空风资料和日本GMS分析云图,发现存在二类主要的东移中尺度α系统:华南极锋中尺度波动和西南风低空急流大风核。应用常规的天气资料,对这二类中尺度系统进行了气侯学和天气学的探讨,得到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1991, (4): 323-331.
摘要:
对中国47站1933、1—1987、12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功率谱分析表明,中国气温存在明显的准两年振荡(QBO)和准3.5年振荡(称为SO)。 用CEOF方法对中国160站气温QBO和SO分量研究表明:振荡具有传播和驻波的混合。传播路径一条由华北向南向西,另一条由华南向北向西。 文章还对中国气温和东太平洋赤道海温进行了滞后相关分析。
对中国47站1933、1—1987、12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功率谱分析表明,中国气温存在明显的准两年振荡(QBO)和准3.5年振荡(称为SO)。 用CEOF方法对中国160站气温QBO和SO分量研究表明:振荡具有传播和驻波的混合。传播路径一条由华北向南向西,另一条由华南向北向西。 文章还对中国气温和东太平洋赤道海温进行了滞后相关分析。
1991, (4): 332-340.
摘要:
用混合坐标系五层原始方程模式模拟了热带辐合带异常加热及江淮流域季风雨带异常加热激发的异常环流特征,进而分析了两个加热带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进退的影响。试验表明,两个加热带独立存在或共同作用都有利于引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而上述两个地区异常冷却则促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退出东亚大陆。
用混合坐标系五层原始方程模式模拟了热带辐合带异常加热及江淮流域季风雨带异常加热激发的异常环流特征,进而分析了两个加热带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进退的影响。试验表明,两个加热带独立存在或共同作用都有利于引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而上述两个地区异常冷却则促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退出东亚大陆。
1991, (4): 341-347.
摘要:
本文对1951—1984年各月500hPa极地高度场资料进行自然正交展开,分析展开的时间系数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大尺度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春、夏季极地高度场自然正交展开的第一时间系数和1月份第二时间系数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均有很好的相关。
本文对1951—1984年各月500hPa极地高度场资料进行自然正交展开,分析展开的时间系数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大尺度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春、夏季极地高度场自然正交展开的第一时间系数和1月份第二时间系数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均有很好的相关。
1991, (4): 348-354.
摘要:
本文比较全面地讨论了大气中相隔5—7个月的相关现象——隔季相关,指出隔季相关是长期天气过程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和季节变化。进而讨论了这种现象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本文比较全面地讨论了大气中相隔5—7个月的相关现象——隔季相关,指出隔季相关是长期天气过程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和季节变化。进而讨论了这种现象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1991, (4): 355-365.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第四航次“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所获得的海洋水文气象及低空大气温度探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水区边界层大气层结特征,指出春季热带西太平洋边界层大气具有多逆温层的层结特征。逆温层个数大多为4个左右,厚度多在30m以上,最厚336m。这一研究结果是关于热带大洋边界层结构观测研究的重要补充。
本文主要利用第四航次“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所获得的海洋水文气象及低空大气温度探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水区边界层大气层结特征,指出春季热带西太平洋边界层大气具有多逆温层的层结特征。逆温层个数大多为4个左右,厚度多在30m以上,最厚336m。这一研究结果是关于热带大洋边界层结构观测研究的重要补充。
1991, (4): 365-371.
摘要:
根据TOGA计划,1990年初夏,中美两国科学工作者对18°N—10°S、120—165°E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区进行了科学考察,本文用这次考察的资料(包括总辐射、净辐射、海温、气温、气压、湿度、露点、风、云和海浪),计算了睛天和阴雨天、两个剖面(165°E经向剖面和赤道纬向剖面)以及整个考察区域的(昼夜)净辐射强度、感热和潜热通量、净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日平均和日总量,并对热带西太平洋西部和东部进行了比较,发现西部比东部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这是热带西太平洋暖水池形成的直接原因之一。
根据TOGA计划,1990年初夏,中美两国科学工作者对18°N—10°S、120—165°E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区进行了科学考察,本文用这次考察的资料(包括总辐射、净辐射、海温、气温、气压、湿度、露点、风、云和海浪),计算了睛天和阴雨天、两个剖面(165°E经向剖面和赤道纬向剖面)以及整个考察区域的(昼夜)净辐射强度、感热和潜热通量、净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日平均和日总量,并对热带西太平洋西部和东部进行了比较,发现西部比东部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这是热带西太平洋暖水池形成的直接原因之一。
1991, (4): 372-378.
摘要:
本文应用带通滤波的方法,分离出热带气旋外围环流中的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发现热带气旋外围强降水与低层次天气尺度系统的辐合关系相当密切。文中还计算了两种尺度系统间的动能和涡度转换。得出:在650hPa以上基本上是天气尺度系统向次天气尺度系统提供动能,在650hPa以下基本上是次天气尺度系统向天气尺度系统提供动能,整层积分的结果是天气尺度系统向次天气尺度系统提供动能。在900hPa和400hPa之间的涡度转换为次天气尺度系统向天气尺度系统转换,即涡度转换的结果是使得次天气尺度系统气旋性减弱,天气尺度系统气旋性增强。900hPa以下和400hPa以上则相反。整层积分的结果是次天气尺度系统向天气尺度系统提供正涡度。
本文应用带通滤波的方法,分离出热带气旋外围环流中的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发现热带气旋外围强降水与低层次天气尺度系统的辐合关系相当密切。文中还计算了两种尺度系统间的动能和涡度转换。得出:在650hPa以上基本上是天气尺度系统向次天气尺度系统提供动能,在650hPa以下基本上是次天气尺度系统向天气尺度系统提供动能,整层积分的结果是天气尺度系统向次天气尺度系统提供动能。在900hPa和400hPa之间的涡度转换为次天气尺度系统向天气尺度系统转换,即涡度转换的结果是使得次天气尺度系统气旋性减弱,天气尺度系统气旋性增强。900hPa以下和400hPa以上则相反。整层积分的结果是次天气尺度系统向天气尺度系统提供正涡度。
1991, (4): 379-382.
摘要:
本文首先证明在天气诊断分析或物理量计算中常用的两种三点法计算散度公式都是相等的,继而证明用三点法计算风场散度可能存在重大的计算误差,其大小可达到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散度量级,接着对计算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证明这种误差是由于计算的三角形面积内风场出现了非线性分布所引起的,从而推论:当非线性分布的风场系统出现生、消或移动时,这种误差也会随之生、消或移动。
本文首先证明在天气诊断分析或物理量计算中常用的两种三点法计算散度公式都是相等的,继而证明用三点法计算风场散度可能存在重大的计算误差,其大小可达到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散度量级,接着对计算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证明这种误差是由于计算的三角形面积内风场出现了非线性分布所引起的,从而推论:当非线性分布的风场系统出现生、消或移动时,这种误差也会随之生、消或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