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13卷 第1期
1997, (1): 1-11.
摘要:
设计了一个两层原始方程海流数值模式。利用1月和7月多年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场和由该气压场诊断出的海面风场,对此模式的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得出的海洋表层及次表层流与实况较为一致。文中还将模拟结果和IAPOGCM以及OSUOGCM的相应结果作了初步比较和分析。
设计了一个两层原始方程海流数值模式。利用1月和7月多年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场和由该气压场诊断出的海面风场,对此模式的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得出的海洋表层及次表层流与实况较为一致。文中还将模拟结果和IAPOGCM以及OSUOGCM的相应结果作了初步比较和分析。
1997, (1): 12-25.
摘要:
为研究海温的异常增暖对30-60天低频振荡的影响,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作了两组试验:一组使用气候平均海温,另一组包括两个试验,它们分别设正的海温距平(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部(100°W)和中部(145°W).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冬半年的海温异常增暖可改变低频振荡方差贡献的地理分布,其中当正的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部时,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较为显着,而热带东太平洋的低频振荡较为不活跃;当正的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中部时,情形则相反,即热带东太平洋的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较显着,而西太平洋地区的则不活跃。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过程中,低频振荡的传播特性对ΔSST中心位置的响应是敏感的,即当正的ΔSST中心位置偏于该海区的东部或中部时,低频振荡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差异。
为研究海温的异常增暖对30-60天低频振荡的影响,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作了两组试验:一组使用气候平均海温,另一组包括两个试验,它们分别设正的海温距平(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部(100°W)和中部(145°W).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冬半年的海温异常增暖可改变低频振荡方差贡献的地理分布,其中当正的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部时,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较为显着,而热带东太平洋的低频振荡较为不活跃;当正的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中部时,情形则相反,即热带东太平洋的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较显着,而西太平洋地区的则不活跃。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过程中,低频振荡的传播特性对ΔSST中心位置的响应是敏感的,即当正的ΔSST中心位置偏于该海区的东部或中部时,低频振荡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差异。
1997, (1): 26-31.
摘要:
利用浅水波正压模式研究了环境流场切应变率对台风移动的影响。得到的结果是:在环境流场切应变率空间不均匀条件下,正切应变率引起的台风偏差路径比负切应变率引起的偏差路径要长,特别在正切应变率的区域,正切应变率要比相对涡度梯度对台风移动有更大的影响。
利用浅水波正压模式研究了环境流场切应变率对台风移动的影响。得到的结果是:在环境流场切应变率空间不均匀条件下,正切应变率引起的台风偏差路径比负切应变率引起的偏差路径要长,特别在正切应变率的区域,正切应变率要比相对涡度梯度对台风移动有更大的影响。
1997, (1): 32-39.
摘要:
利用1990年在海南省海口市天尾村的一次观测的资料,分析了速度分量谱、湍流强度等湍流特征量。这批资料多是有云影响情况下,稳定度参数(L)与热通量(wt)没有日变化规律,但湍能、平均温度仍具有日变化规律;湍谱的基本特征与晴天天气的谱基本相似,在惯性副区接近局地各向同性,速度谱符合相似理论的“-2/3”次方规律;根据M-O相似理论,探讨了各分量湍强δi/U*(i=u,v,w)与稳定度Z/L的关系,表明各分量湍强与稳定度Z/L仍具有“1/3”次方规律,但湍强和湍流能量比一般平坦地形下垫面的大。
利用1990年在海南省海口市天尾村的一次观测的资料,分析了速度分量谱、湍流强度等湍流特征量。这批资料多是有云影响情况下,稳定度参数(L)与热通量(wt)没有日变化规律,但湍能、平均温度仍具有日变化规律;湍谱的基本特征与晴天天气的谱基本相似,在惯性副区接近局地各向同性,速度谱符合相似理论的“-2/3”次方规律;根据M-O相似理论,探讨了各分量湍强δi/U*(i=u,v,w)与稳定度Z/L的关系,表明各分量湍强与稳定度Z/L仍具有“1/3”次方规律,但湍强和湍流能量比一般平坦地形下垫面的大。
1997, (1): 40-46.
摘要:
在略去Reyleigh摩擦和Newton冷却的条件下,采用定常的线性大气模式和半地转近似的非线性海洋模式,讨论了线性和非线性风应力对海-气耦合Rossby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耦合波处于非线性不稳定的情况下,线性和非线性风应力均可产生孤立波;不同之处在于,非线性风应力所产生的孤立波图像具有间断特点,波能的急剧聚集有可能使波的性质发生变化。
在略去Reyleigh摩擦和Newton冷却的条件下,采用定常的线性大气模式和半地转近似的非线性海洋模式,讨论了线性和非线性风应力对海-气耦合Rossby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耦合波处于非线性不稳定的情况下,线性和非线性风应力均可产生孤立波;不同之处在于,非线性风应力所产生的孤立波图像具有间断特点,波能的急剧聚集有可能使波的性质发生变化。
1997, (1): 47-56.
摘要:
运用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的格点资料、天气图和OLR资料,计算和分析了1980-1992年中丰(5年)、歉(5年)和正常(3年)梅雨年各年梅雨期间中低纬度地区的各种平均场和距平场、主要天气系统的活动,发现:它们的平均流场和距平场、垂直经圈环流、副高脊线和ITCZ位置、相对湿度场、垂直运动场以及OLR场均有重大差异;梅雨强度与西南季风、越赤道气流和副高西南侧的偏东风三者之间汇合的位置以及华北或西北地区较强冷空气的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副高对梅雨强度的影响,取决于副高脊线所在的纬度和其西脊点的经度;索马里急流、孟加拉湾一带的西南季风和梅雨三者之间的强度,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运用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的格点资料、天气图和OLR资料,计算和分析了1980-1992年中丰(5年)、歉(5年)和正常(3年)梅雨年各年梅雨期间中低纬度地区的各种平均场和距平场、主要天气系统的活动,发现:它们的平均流场和距平场、垂直经圈环流、副高脊线和ITCZ位置、相对湿度场、垂直运动场以及OLR场均有重大差异;梅雨强度与西南季风、越赤道气流和副高西南侧的偏东风三者之间汇合的位置以及华北或西北地区较强冷空气的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副高对梅雨强度的影响,取决于副高脊线所在的纬度和其西脊点的经度;索马里急流、孟加拉湾一带的西南季风和梅雨三者之间的强度,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1997, (1): 57-67.
摘要:
应用含湍流频散效应的近地面层的运动方程求解了不同层结下的风速廓线,着重分析了湍流频散效应对近地面层平衡运动的影响,分析指出:湍流的频散效应对经典的幂律廓线给出一对数型修正,该修正在不稳定层结时比稳定层结时明显;中性层结时由于幂律退化为对数律,因而修正表现为对对数律的修正,导致一修正的常数k1=(1+k/4)-1k.利用相似理论也得到了该常数。
应用含湍流频散效应的近地面层的运动方程求解了不同层结下的风速廓线,着重分析了湍流频散效应对近地面层平衡运动的影响,分析指出:湍流的频散效应对经典的幂律廓线给出一对数型修正,该修正在不稳定层结时比稳定层结时明显;中性层结时由于幂律退化为对数律,因而修正表现为对对数律的修正,导致一修正的常数k1=(1+k/4)-1k.利用相似理论也得到了该常数。
1997, (1): 68-74.
摘要:
以Rossler系统和Lorenz系统为例,研究了利用单变量时间序列来重现n维动力系统吸引子的柘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维时间序列重建的相空间里,存在着若干个主矢量,这些主矢量可以从某一侧面揭示出系统吸引子的柘朴结构。
以Rossler系统和Lorenz系统为例,研究了利用单变量时间序列来重现n维动力系统吸引子的柘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维时间序列重建的相空间里,存在着若干个主矢量,这些主矢量可以从某一侧面揭示出系统吸引子的柘朴结构。
1997, (1): 75-81.
摘要:
采用分层浅水波方程、一简单的二层模式和WKB方法,考虑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水平切变以及地形的影响,分析了惯性重力波的发展变化,得到有关导式波和曳式波发展的环境条件。
采用分层浅水波方程、一简单的二层模式和WKB方法,考虑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水平切变以及地形的影响,分析了惯性重力波的发展变化,得到有关导式波和曳式波发展的环境条件。
1997, (1): 82-87.
摘要:
根据联想记忆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浑沌理论的联想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及相应的求解方案,并对该种模型进行了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该种模型的历史预报准确率和实际预报准确率均超过一般随机预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根据联想记忆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浑沌理论的联想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及相应的求解方案,并对该种模型进行了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该种模型的历史预报准确率和实际预报准确率均超过一般随机预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1997, (1): 88-91.
摘要:
提出了一个由低纬地(海)面风计算边界层顶垂直速度的方法,得到了低纬边界层顶垂直速度的一些特征。指出了惯性项及β效应的重要作用。
提出了一个由低纬地(海)面风计算边界层顶垂直速度的方法,得到了低纬边界层顶垂直速度的一些特征。指出了惯性项及β效应的重要作用。
1997, (1): 92-96.
摘要:
依据公开发表的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活动与日月运行的关系。证实了各类副高活动均与日月运行的某种周期活动有关,主要表现形式为周期性泊松联系和与天文奇异点同步效应两种,并且指出,副高活动类型不同,则所对应的联系对象和联系方式也不同。
依据公开发表的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活动与日月运行的关系。证实了各类副高活动均与日月运行的某种周期活动有关,主要表现形式为周期性泊松联系和与天文奇异点同步效应两种,并且指出,副高活动类型不同,则所对应的联系对象和联系方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