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16卷 第4期
2000, (4): 289-296.
摘要:
统计分析了华南冬季异常冷月及其前期大气环流及外部强迫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异常冷月当月至其前期3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弱或位置偏东偏南。前一年东亚夏季风弱,当年冬季风强。前期7、8、9月和当年冬季亚洲极涡扩展。1月前期11月和12月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偏少。2月前期11个月,特别是3~8月北极Ⅳ区极冰偏多,12月前期1~11月Ⅱ区极冰偏多,3~8月Ⅲ区极冰偏少。综合上述各因子以及500 hPa高度场和海温场前期特征,给出了华南冬季异常冷月预测概念模型。
统计分析了华南冬季异常冷月及其前期大气环流及外部强迫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异常冷月当月至其前期3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弱或位置偏东偏南。前一年东亚夏季风弱,当年冬季风强。前期7、8、9月和当年冬季亚洲极涡扩展。1月前期11月和12月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偏少。2月前期11个月,特别是3~8月北极Ⅳ区极冰偏多,12月前期1~11月Ⅱ区极冰偏多,3~8月Ⅲ区极冰偏少。综合上述各因子以及500 hPa高度场和海温场前期特征,给出了华南冬季异常冷月预测概念模型。
2000, (4): 297-306.
摘要:
基于斜压准地转模式的动力学分析,讨论了CISK-Rossby波产生、传播的动力机理和不同的波结构及热力强迫对热带大气30~50天振荡传播的制约和影响,解释了30~50天振荡的一些重要传播特性,特别是对30~50天振荡的经向传播机理和垂直“斜压”结构等问题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
基于斜压准地转模式的动力学分析,讨论了CISK-Rossby波产生、传播的动力机理和不同的波结构及热力强迫对热带大气30~50天振荡传播的制约和影响,解释了30~50天振荡的一些重要传播特性,特别是对30~50天振荡的经向传播机理和垂直“斜压”结构等问题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
2000, (4): 307-315.
摘要:
视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为半径等于R的圆形涡旋,对其水平运动方程作整个TC区域的平均,进而得到TC的移动方程。同时,视TC的移动轨迹为一特征弧线,导出了TC移动路径的曲率方程,并对TC的结构及其变化所引起的TC路径偏折规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TC的尺度大小、最大风速及其半径等的变化均能导致路径的偏折,此外,TC的非对称结构也是路径偏折的重要原因。
视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为半径等于R的圆形涡旋,对其水平运动方程作整个TC区域的平均,进而得到TC的移动方程。同时,视TC的移动轨迹为一特征弧线,导出了TC移动路径的曲率方程,并对TC的结构及其变化所引起的TC路径偏折规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TC的尺度大小、最大风速及其半径等的变化均能导致路径的偏折,此外,TC的非对称结构也是路径偏折的重要原因。
2000, (4): 316-326.
摘要:
1996年8月3~5日发生在河北省西南部的特大暴雨是在没有西风槽直接作用下由台风外围的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云团发生在高能不稳定的弱斜压环境条件下,由台风外围的低空东南急流非地转重力波不稳定触发发展。暴雨区上空与东北地区西风槽之间有一水平尺度近1000km的垂直环流圈。Q矢量锋生函数计算分析表明,该环流圈形成了暴雨区与东北远距离的西风带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机制。水汽图分析表明,东北部的高纬小槽向东南转移,增强暴雨区上空对流高层反气旋辐散,使原生命史较短的暴雨云团再度发展,这对本次特强暴雨过程有一定的增幅作用。
1996年8月3~5日发生在河北省西南部的特大暴雨是在没有西风槽直接作用下由台风外围的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云团发生在高能不稳定的弱斜压环境条件下,由台风外围的低空东南急流非地转重力波不稳定触发发展。暴雨区上空与东北地区西风槽之间有一水平尺度近1000km的垂直环流圈。Q矢量锋生函数计算分析表明,该环流圈形成了暴雨区与东北远距离的西风带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机制。水汽图分析表明,东北部的高纬小槽向东南转移,增强暴雨区上空对流高层反气旋辐散,使原生命史较短的暴雨云团再度发展,这对本次特强暴雨过程有一定的增幅作用。
2000, (4): 327-335.
摘要:
用1945~1993年的COADS SST强迫AGCM进行了连续49年的模拟积分,分析了模式大气中的年代际变化,并和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大气中,无论是热带太平洋风场,还是中、高纬大气环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AGCM基本上能较好地模拟热带太平洋和中、高纬大气环流年代际信号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从时间变化上看,热带太平洋风场的模拟结果要好于中、高纬大气,说明SST仍然是影响热带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其对热带大气环流的影响要比对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影响显著。然而,模拟和观测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方面归因于大气模式本身的性能,同时也说明影响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因子不只是SST异常,要成功模拟大气环流(尤其是中、高纬)的年代际变化,仅仅考虑SST的变化尚不够,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子的作用。
用1945~1993年的COADS SST强迫AGCM进行了连续49年的模拟积分,分析了模式大气中的年代际变化,并和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大气中,无论是热带太平洋风场,还是中、高纬大气环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AGCM基本上能较好地模拟热带太平洋和中、高纬大气环流年代际信号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从时间变化上看,热带太平洋风场的模拟结果要好于中、高纬大气,说明SST仍然是影响热带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其对热带大气环流的影响要比对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影响显著。然而,模拟和观测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方面归因于大气模式本身的性能,同时也说明影响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因子不只是SST异常,要成功模拟大气环流(尤其是中、高纬)的年代际变化,仅仅考虑SST的变化尚不够,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子的作用。
2000, (4): 336-344.
摘要:
对我国T106L19(客观分析)模式大气(1998年6~7月)做了大气中所有天气学降水(垂直运动形式)的计算。研究表明,'98长江流域上空暴雨存在着明显的梅雨锋天气(尺度)系统降水,同时,长时间湿空气团的维持及其输运,和在梅雨锋上的非等熵湿绝热运动并不断形成对流不稳定降水,是强降水发生的天气学成因。因此,用模式大气中各种天气学形式的降水去(概率)统计预报实际大气降水,实现了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之间数学(统计)意义上的线性化。且表明它们可为统计预报(包括Kalman滤波)提供有明确(直接)降水天气学意义的连续的预报因子(场)。
对我国T106L19(客观分析)模式大气(1998年6~7月)做了大气中所有天气学降水(垂直运动形式)的计算。研究表明,'98长江流域上空暴雨存在着明显的梅雨锋天气(尺度)系统降水,同时,长时间湿空气团的维持及其输运,和在梅雨锋上的非等熵湿绝热运动并不断形成对流不稳定降水,是强降水发生的天气学成因。因此,用模式大气中各种天气学形式的降水去(概率)统计预报实际大气降水,实现了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之间数学(统计)意义上的线性化。且表明它们可为统计预报(包括Kalman滤波)提供有明确(直接)降水天气学意义的连续的预报因子(场)。
2000, (4): 345-352.
摘要:
在Budyko零维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参数非线性零维气候模式,并讨论地球放射率、反照率、大气透射率对气侯系统性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之间的约束关系决定了系统平衡态的大小及其稳定性。 太阳辐射I0和光学厚度的增大、云放射率的增大或云量的增大均是导致气候异常的重要因素。 行星反射率α0、大气放射率及CO2放射率的增大则可有利于气候的稳定。所以,对气候态的稳定性而言CO2的增加可能是一有利因素。 反照率线性负反馈则可使定态温度比Budyko的有所下降,非线性反馈与CO2、水汽及云共同作用时,可使CO2、水汽、云对温度的正反馈机制有所收敛。
在Budyko零维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参数非线性零维气候模式,并讨论地球放射率、反照率、大气透射率对气侯系统性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之间的约束关系决定了系统平衡态的大小及其稳定性。 太阳辐射I0和光学厚度的增大、云放射率的增大或云量的增大均是导致气候异常的重要因素。 行星反射率α0、大气放射率及CO2放射率的增大则可有利于气候的稳定。所以,对气候态的稳定性而言CO2的增加可能是一有利因素。 反照率线性负反馈则可使定态温度比Budyko的有所下降,非线性反馈与CO2、水汽及云共同作用时,可使CO2、水汽、云对温度的正反馈机制有所收敛。
2000, (4): 353-359.
摘要:
用EOF方法分析了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结束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主要特征向量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很好地代表了低温阴雨结束期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前2个特征向量所表征的低温阴雨结束期分布型具有显著的2~3年及准4年的周期振荡。用主要分布型的时间系数构造均生函数模型,对广西低温阴雨结束期场作预报,1990~1999年试报表明,效果较好。
用EOF方法分析了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结束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主要特征向量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很好地代表了低温阴雨结束期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前2个特征向量所表征的低温阴雨结束期分布型具有显著的2~3年及准4年的周期振荡。用主要分布型的时间系数构造均生函数模型,对广西低温阴雨结束期场作预报,1990~1999年试报表明,效果较好。
2000, (4): 360-365.
摘要:
利用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和 Cramer's,Mam-Kendall等方法对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TC)的年频数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检测,并利用模糊均生函数正交方法对未来10 年TC的年频数进行趋势预测。检测结果,1946年是少台期结束、新的多台期开始的突变点;预测2004年前海南仍处于少台活动期,2005年后可能转入多台活动趋势期。
利用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和 Cramer's,Mam-Kendall等方法对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TC)的年频数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检测,并利用模糊均生函数正交方法对未来10 年TC的年频数进行趋势预测。检测结果,1946年是少台期结束、新的多台期开始的突变点;预测2004年前海南仍处于少台活动期,2005年后可能转入多台活动趋势期。
2000, (4): 366-373.
摘要:
在吸收国内外对卫星估测降水的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深圳自动气象站网观测资料,对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反演,得到小区域红外云图对流云云顶亮温与降水强度的统计关系,建立了一个利用红外云图云顶亮温,结合空气水汽含量,云顶亮温的变化进行自动短时估测小区域对流云团降雨强度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对深圳本地的短时强降雨的估测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云团移动外推的办法预测未来小区域云顶亮温的变化,从而进行短时对流降雨强度的预测。这对短时强对流降雨的预报和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吸收国内外对卫星估测降水的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深圳自动气象站网观测资料,对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反演,得到小区域红外云图对流云云顶亮温与降水强度的统计关系,建立了一个利用红外云图云顶亮温,结合空气水汽含量,云顶亮温的变化进行自动短时估测小区域对流云团降雨强度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对深圳本地的短时强降雨的估测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云团移动外推的办法预测未来小区域云顶亮温的变化,从而进行短时对流降雨强度的预测。这对短时强对流降雨的预报和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000, (4): 374-379.
摘要: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次生林林窗光照观测资料,探讨了林窗光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天气现象(浓雾)和林窗树木的共同影响,林窗区域光强存在明显的差异;受浓雾影响的上午,光强的时间变化及水平梯度均不明显;11时后雾散日出,在太阳辐射的影响下,各测点光强均迅速上升,尤以林窗偏东侧林缘最为突出;中午的平均光强最大区域由林窗中心向东北侧林缘移动;但在林窗偏西侧,受树木遮蔽影响,光强增加较小,形成平均光强的低值区,使得中午林窗区域光照强度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同时造成光强水平梯度增大;下午由于太阳西进,林窗区域均受到树木遮蔽影响,光强降低,水平梯度变化趋于和缓。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林窗演替、更新机制及林窗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次生林林窗光照观测资料,探讨了林窗光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天气现象(浓雾)和林窗树木的共同影响,林窗区域光强存在明显的差异;受浓雾影响的上午,光强的时间变化及水平梯度均不明显;11时后雾散日出,在太阳辐射的影响下,各测点光强均迅速上升,尤以林窗偏东侧林缘最为突出;中午的平均光强最大区域由林窗中心向东北侧林缘移动;但在林窗偏西侧,受树木遮蔽影响,光强增加较小,形成平均光强的低值区,使得中午林窗区域光照强度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同时造成光强水平梯度增大;下午由于太阳西进,林窗区域均受到树木遮蔽影响,光强降低,水平梯度变化趋于和缓。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林窗演替、更新机制及林窗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