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第5卷  第4期

论著
太阳辐射与西北太平洋副高季节性移动关系的研究
蒋全荣, 王宁邦
1989, (4): 289-294.
摘要:
本文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净太阳射入辐射场进行了自然正交函数分解。结果表明。第二、第四特征向量分别具有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分布不均匀性。太阳辐射的扰动加热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东亚夏季风的低频振荡及其与500hPa角动量输送变化的关系
杨景勋
1989, (4): 295-304.
摘要:
本文用谱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1986年夏季风时期亚洲高空越赤道气流和低空赤道西风的低频振荡特征。高低空两支季风气流的30—50天滤波序列的主要经验正交函数能较好地反映亚洲夏季风低频振荡的空间特征。根据EOF1时间序列的振荡位相可以确定东亚夏季风活跃/中断的具体时间。后延相关揭示出北半球500hPa中低纬角动量输送的经向交换同东亚夏季风的低频活动有密切关系。
初夏东亚大尺度低空强西风分支的数值模拟
田永祥, 尹树新, 钱盛光, 张迎新
1989, (4): 305-313.
摘要:
本文采用p—σ坐标五层原始方程模式模拟出初夏东亚大尺度低空强西风分支的现象。并进一步阐明低空强西风分支及其对应的副热带季风雨带和热带季风雨带形成的物理机制,本文所得的结果对于初夏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梅雨和南海海域的降水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美联合海气考察期间热带西太平洋的海面热量平衡
李月洪, 李维亮
1989, (4): 314-319.
摘要:
根据1986年1—2月中美海气考察船所获得的气象资料和其它海洋气象报告,本文计算了热带西太平洋海面的热量平衡,指出该区域海面供给大气的热量大于它从大气接受到的能量。是一个重要的热源区。同时指出,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最显著的地区是出现在西太平洋西部的热带地区,即在 10°N、130—150°E附近。此外,在该海域内,确定海面热量平衡特性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应属潜热通量和太阳辐射通量。
积云摩擦效应和ITCZ—热带低压的诊断分析
薛峰
1989, (4): 320-329.
摘要:
本文在Cho等人的工作的基础上,利用FGGEⅢb资料对1979年8月发生在20°N、从印度到西太平洋区域的一次强ITCZ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Cho的方案计算所得的积云质量通量能较好地反映积云对流的活动情况。(2)积云对流在大气压低层造成视涡度汇,在高层造成视涡度源,这样的结果将使低层正涡度减弱,高层正涡度增加。
不同天气形势下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辐射特征
林锡贵
1989, (4): 330-336.
摘要:
本文分析1984—1986年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考察期间实测的太阳辐射资料;发现在同一海区中总辐射值随季节,天气形势的不同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最大值出现在副热带高压中心控制的时候,最小值出现在西南季风潮天气形势下;副热带高压南部边缘的总辐射值比副高中心的值小,原因是总辐射值白天总云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梅雨异常年份东半球中低纬能量诊断
管兆勇, 林春育
1989, (4): 337-344.
摘要:
本文利用1980—1983年间ECMWF的逐日格点资料,计算了梅雨异常的旱(1981)、涝(1983)年间东半球中、低纬的大气能量并进行了分析和诊断,指出:能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中期振荡的特征,尤其是总能量在对流层中的振荡具有整层同位相的特点;在旱涝年间,无论是梅雨的前期还是同期,反映在能量的大小和变化特征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并且,梅雨前期的能量大小及其变化的差别可为梅雨旱涝的中长期预报提供一些信息。
短论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南海热带风暴频数的相关关系
董克勤, 钟铨
1989, (4): 345-350.
摘要:
根据1949—1987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热带气旋资料,分别分析了在南海形成的热带风暴频数和影响南海的热带风暴频数(包括南海形成和由西太平洋移入南海)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时滞相关关系,统计了海温暖期(El Nino)和冷期(反El Nino)与以上两类热带风暴频数的联系。初步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影响南海的热带风暴频数之间,同期为负相关(-0.30)风暴晚于海温17个月时出现正相关极大值(+0.29);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南海形成的热带风暴频数之间的相关有所不同,最大相关(+0.38)出现在热带风暴
海气系统年际异常中欧亚环流的作用及其与华南沿海降水的关系
阎敬华
1989, (4): 351-357.
摘要:
本文利用通过周期分析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分析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欧亚西风环流经向指数、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和广州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为:欧亚西风环流经向度的变化早于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化先于西太平洋副高;副高的变化又先于降水;同时,还有副高的变化先于欧亚环流的迹象。此外,本文进一步证实了欧亚环流对El Nino事件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有可能是低纬普遍存在的准2年振荡的原因。最后,本文还指出了利用环流、海温等的变化进行El Nino预报和华南沿海降水预报
ENSO事件对中国南方冬春季气温的影响
赵永平, 陈永利, 张必成, 杨连素
1989, (4): 358-363.
摘要:
本文分析了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对中国南方冬春季气温的影响,讨论了这种影响的可能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冬春季节,在El Niño年当年多偏暖天气,在反El Niño年当年多偏冷天气。同时指出,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赤道东太平洋海洋对大气的异常加热、对北半球冬季Hadley环流和中纬度西风环流型的影响来实现的。
天气分析和预报
龙卷族活动的分析
黄新华
1989, (4): 364-369.
摘要:
龙卷族的活动,在广西是相当罕见的,通过本文分析发现,其大尺度环流背景是上游高空中维持着南北槽形势。槽前有副热带急流;下游(天气区)的中低层是处于出海高压后部,有南风急流、暖性切变和弱锋画。锋前多种小尺度系统的交织频繁活动,为龙卷的连续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 强对流性不稳定在沿海维持,为龙卷活动提供了基本能源。此外还发现各个龙卷有共同的雷达回波特征。
一个改进的台风路径统计预报业务模式
李汉惠, 蔡金祥, 金一鸣, 陈孝源, 俞善贤
1989, (4): 370-377.
摘要:
本文重点对原方案的样本资料、因子选择、处理方法等方面作了扩充和改进,试验了多种统计预报模型;同时考虑了双台风和打转台风的预报问题。从而提出一个改进的台风路径统计预报模式,将预报时效从60小时延长到72小时。并对1986年和1987年共11个台风的45次独立样本进行了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业务预报模式的预报能力确有明显的提高。
多层递阶方法在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吴钟浚, 姚嘉玲
1989, (4): 378-382.
摘要:
本文用欧洲中心500 hPa中期逐日预报资料,使用多层递阶方法,提出了中期降水。气温的预报模型,业务使用结果表明,多层递阶方法对于中期天气预报也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