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8卷  第1期

论著
非绝热加热对赤道地区平均纬向环流的作用——非线性响应
李维亮, 陈明萱
1992, (1): 1-15.
摘要:
本文设计了一个两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模式,做低谱展开,求出非线性方程组的解;讨论了在外参数变化情况下解及其相应环流的演变;并与线性响应作了对比。此外,还讨论了定常解的稳定性。 主要结论是:(1)非绝热加热各分量在非线性响应中能强迫出更为接近实际的赤道地区平均纬圈环流圈。(2)在非线性响应中,潜热加热对纬圈环流的作用是最主要的。随着外参数——湿度的变化,解出现突变现象,其对应的赤道地区平均纬圈环流从一个定常态变到另一个定常态;其中对流潜热的作用最为明显,感热加热的作用是次要的。(3)在非线性响应和线性响应中,辐射加热对环流的作用不同;潜热加热对环流的作用相似,但在前者中它要强得多。
斜压性对地转动量Ekman流的影响——理论分析
宗金星, 伍荣生, 李陶
1992, (1): 16-26.
摘要:
本文研究了斜压效应对地转动量Ekman流的影响。利用两变量奇异摄动方法求得了边界层中风场及顶部垂直速度的前二级一致有效渐近解析解,解中明显地反映了斜压情形地转风随高度变化(即热成风)的影响,尤其是其中一级近似解完全由热成风影响所致。在边界层顶垂直速度的解中导出了三种由斜压效应引起的Ekmon抽吸新物理因子,即热成风形变、热成风涡度及热成风涡度交叉项等抽吸因子。分析表明,这些因子只在具有水平温度梯度不均匀的系统(譬如锋区)中方能出现。文中还对锋区内上述三种抽吸因子的动力特征作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在锋区这样的强斜压系统中,此三种抽吸因子的贡献是显著的。下一文中,我们将利用本文所得理论解对斜压效应进行具体的定量计算。
过水体气流流速的改变
王浩
1992, (1): 27-34.
摘要:
流场如何适应非均匀地表面是微气象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地面过程参数化和水温预报方案的非静力平衡中小尺度数值模式来研究过水体气流流速改变的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水体使表面粗糙度有脉冲式跃变,当较强气流流过时,形成两个内边界层,这两个内边界层在空间交汇呈“舌状”分布,在此之内流速增大,并且地面粗糙度愈大,流速增大愈多。大气层结明显地影响过水体气流流速的改变,造成流速改变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过水体气流流向改变不大。
热带500百帕动能的基本特征与季节变化——南、北半球的比较
孙继松, 仇永炎
1992, (1): 35-43.
摘要:
本文利用1980—1988年30°S—30°N的风场资料,计算了逐日的平均动能,涡动动能及相互转换和波数域动能;并分析了南、北半球热带对流层中层动能的演变特征,季节调整规律,指出了热带与中高纬动能的差异。
华南春季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动能收支 (一)总动能收支
漆小平, 贺海晏, 罗会邦
1992, (1): 44-51.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1983年3月1日影响珠江三角洲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总动能收支。结果表明:就时间区域平均而言,动能制造项是总动能源,动能水平通量散度和次网格尺度过程则消耗区域的动能;几乎所有的主要收支项数值,都在高空急流所在的对流层上层最大;网格尺度的垂直输送使动能由对流层中、低层向高层输送,但次网格尺度过程使动能下传。在风暴影响前后,各能量的收支项都有明显的改变。
两类大气热机对大气环流型影响的数值试验
赵天良, 徐祥德, 何金海, 朱乾根
1992, (1): 52-59.
摘要:
本文使用简化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大气环流型季节特征的成因问题。模拟了两类不同热机在大地形强迫背景下形成的环流型的异同之处,分析了两类热机对大气环流型季节特征的影响程度及其形成机理,从而得到关于大气环流型成因的较为直观、清晰的物理图象。
福建古田地区雨季积雨云自然降水特征的数值模拟
吴明林, 胡志晋, 吴绍济
1992, (1): 60-69.
摘要:
本文应用一个一维时变积雨云微物理模式,对福建古田地区雨季积雨云的自然降水过程进行了多例模拟。文中按云顶高度将模式云分为四类,并对各类云的降水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将模式结果和实测资料作了对比,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梅雨期及其前后东亚地区的经向环流结构
费建芳, 乔全明
1992, (1): 70-76.
摘要:
本文分析了1983年江淮流域入梅前、梅雨期以及出梅后东亚地区各期平均的经向环流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在不同时期,印度热带季风环流和东亚热带及副热带季风环流具有显著差异。研究指出,江淮流域梅雨是亚洲夏季三个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东亚副热带季风系统中经向环流上升支中的产物,同时又与其它两个季风系统密切相关,梅雨结束则与印度热带季风环流减弱南撤、西太平洋高压加强西伸、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北上有关。
短论
印度洋海温和西太平洋副高的时空分布及两者的相互影响
蒋国荣, 沙文钰, 蔡剑平
1992, (1): 77-81.
摘要:
本文利用EOF分析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丁两者的关系,得出印度洋海温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和减弱有较大的影响,并对它的东西进退有一定的影响,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印度洋海温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热带大气的主要振荡形式及其与厄尔尼诺现象的联系
曲维政, 孙瑞本, 李若钝
1992, (1): 82-86.
摘要:
二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初Walker[1]和陈烈庭[2]分别提出南方涛动(SO)和北方涛动(NO)的概念。八十年代末,符淙斌等从全球热带角度考察所谓北方涛动的存在及其与经典南方涛动的关系,结果证实了赤道两c侧反相气压振荡现象的存在,还发现低层大气中湿度、稳定度、云量、海面温度和海流等方面也存在类似于SO、NO的甚低频振荡现象,并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热带海洋—大气系统的一个整体。除气压场外并不存在以赤道为对称的分支现象,从而提出了“低纬度涛动(LLO)”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全球热带地区几个主要等压面高度场及海温场EOF展开的头几个主要特征向量场的分析,发现热带低空大气具有东、西向振荡的特点(即低纬度涛动现象),而高空大气则以高低纬度之间的振荡为主,显示出与低空大气不同的特征。此外,E1Nino现象对高低空大气的影响程序和强度也不尽相同。
华南前汛期旱涝时空分布特征
吴尚森, 梁建茵
1992, (1): 87-92.
摘要:
华南前汛期降水主要受大尺度西风带锋面系统影响,其大范围暴雨过程还与低空急流密切相关,降水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有些年份降水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往往造成洪涝;然而,也有些年份降水特别偏少,出现“空汛”现象,使一些地区早稻插不下,插下的也无水灌溉,甚至连工业、生活用水也很困难,影响国计民生。本文从气候学角度分析了1951—1986年华南前汛期旱涝的基本特征,并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给出了四个降水典型场的特征,对预报各地区的旱涝趋势有一定的帮助。
OLR资料在华南前汛期特大暴雨过程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江吉喜, 陈美珍
1992, (1): 93-96.
摘要:
运用OLR资料分析1975—1977、1979—1982年期间华南前汛期的17次特大暴雨过程,综合出三类OLR场形式,揭示了特大暴雨形成和出现时的特征,同时还结合对流稳定度指数分析,为这类暴雨的超短期预报提供了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