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1卷  第4期

论著
海温异常影响江淮流域入梅的数值模拟
王钟睿, 钱永甫
2005, (4): 337-350.
摘要:
利用CCM3模式模拟了海温异常对江淮流域入梅的影响。结果表明, 西风带的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跳有较大影响, 孟加拉湾、菲律宾、四川北部、江淮流域及其北部的潜热释放对副高也有较大影响。当马斯克林高压附近的区域为负海温异常时, 江淮流域入梅偏早, 正海温异常时入梅偏晚。当南大西洋区域的海温为正或负异常时, 江淮流域的入梅均偏早。台湾以东区域的海温为正或负异常时, 江淮流域的入梅均偏晚。这些结果表明, 影响入梅早晚的主要因子可能是大气环流背景异常, 而不是同期海温异常。
长江中下游降水以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王亚非, 高桥清利
2005, (4): 351-358.
摘要: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有关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降水量进行合成或诊断分析, 目的是研究长江梅雨以及相应的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得出梅雨量的年代际变化和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的初步结果, 具体结论如下:(1)与东亚季风指数相联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6~7月降水量及梅雨量在最近15年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鄂霍茨克海地区的500hPa高度也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并配合有厄尔尼诺频繁出现的趋势。(2)东亚夏季风指数与前年秋季NINO-3区域海温在最近20年有很好的相关, 但是20年以前相关不好。意味着厄尔尼诺对东亚夏季环流的影响在加深。(3)近20年的PDO暖位相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基本同步。
台风"杜鹃"的 AMSU卫星微波探测资料分析
魏应植, 许健民, 周学鸣
2005, (4): 359-367.
摘要:
由于微波具有穿透云的能力, AMSU卫星探测资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AMSU多个通道的资料, 对2003年台风"杜鹃"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AMSU-B(89GHz和150GHz)与GOES-9的台风结构图像可以发现微波具有较强的垂直探测能力;在AMSU-B的5个通道中, 通道2(Ch2)亮温值的大小能够最好地反映热带气旋螺旋雨带冰晶层的深厚程度, 从而判定螺旋雨带的强度;Ch2的亮温分布与雷达的强降水回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AMSU-A温度反演资料能够清晰地揭示热带气旋的暖心结构、地面风速和中心气压与250hPa温度距平的关系, 以及强降水的落区等。结果表明:AMSU资料作为一种新的卫星微波探测资料, 在热带气旋的结构、螺旋雨带的强度及其降水强度的分析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对华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的影响
蒙伟光, 李江南, 王安宇, 冯瑞权, 古志明, 闫敬华
2005, (4): 368-376.
摘要:
通过有无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 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对一次华南暴雨MCS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凝结加热对MCS的降水影响很大, 在MCS发展的各个时期, 如不考虑凝结加热, MCS的降水强度很快减弱, 无法继续发展。(2)凝结加热在MCS涡旋的形成期最为重要, 在涡旋形成之后, 影响相对减弱。(3)凝结加热通过对MCS发展过程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MCS环境场中尺度低空急流、高层辐散等中尺度结构特征的形成。(4)地表感热、潜热通量等边界层非绝热过程对MCS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在暴雨MCS发生前期, 地表非绝热过程造成气压下降, 导致华南南部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加大, 辐合加强, 从而使低层的湿度增大, 气层变得更加不稳定, 有利于对流的启动。
华南地区热带气旋登陆前强度突变的大尺度环境诊断分析
胡春梅, 端义宏, 余晖, 于润玲, 杜秉玉
2005, (4): 377-382.
摘要:
利用每6小时一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 对华南地区登陆前突然减弱和突然增强的两类热带气旋(TC)进行大尺度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1)突然增强的TC位于副高的西南侧或南侧, 低空有明显的西南气流卷入TC内部, 而突然减弱的TC基本在副高西侧或西北侧;(2)突然增强TC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均较强;(3)充足的水汽输送是TC登陆前突然增强的另一重要原因。
各类云系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林开平, 林宗桂, 易燕明, 林健玲
2005, (4): 383-392.
摘要:
对影响华南的西风带系统和热带系统的各类云系闪电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结果表明:西风带系统云系的闪电过程在前汛期大部分出现在夜间, 而热带系统云系的闪电过程几乎都出现在日间;西风带系统云系的闪电分布形态特征和范围与热带系统云系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对各类云系的闪电成因进行了探讨。
2003年淮河流域异常降水期间副热带高压的特征
姚秀萍, 于玉斌, 刘还珠
2005, (4): 393-401.
摘要:
采用NCEP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 分析了2003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西太副高相对偏北并且相对稳定;西太副高活动呈现出南北移动和东西进退的特征, 但是东西进退明显于南北移动;副高脊线从低层到高层向北倾斜, 并且在副高脊线附近的低层以下沉运动为主, 在其上层以上升运动为主;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双阻型的建立、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以及热带异常活跃的对流, 均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的相对稳定;淮河流域异常的持续降水, 加强了对流潜热的释放, 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西伸。
几种大气稳定度分类标准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毕雪岩, 刘烽, 吴兑
2005, (4): 402-409.
摘要:
讨论了适用于城市环境中的稳定度参数(莫宁-奥布霍夫长度L、梯度理查森数Ri、总体理查森数Rib)的稳定度分类标准的计算问题, 并利用北京市325m气象塔的梯度观测资料, 采用D.Golder、Irwin和Houghton提出的3种不同的稳定度分类标准计算方法对总体理查森数Rib进行分类, 结果表明, 对于北京地区, 采用Irwin提出的稳定度分类标准相对合理。
短论
影响辽东半岛热带气旋运动、强度和影响的特征
梁军, 陈联寿
2005, (4): 410-419.
摘要:
利用1971~2000年常规资料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 对30年来影响辽东半岛及黄渤海域热带气旋运动、强度和影响的一般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活动有着明显的年际变化;热带气旋源地不同, 对研究区域的影响程度不同;热带气旋在自南向北的移动过程中, 强度和移动速度变化显著;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和灾害天气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
厦门能见度的准周期性变化
王鑫, 黄菲, 周发琇, 李岩
2005, (4): 420-426.
摘要:
利用厦门机场2000~2002三年白天(08~20时)逐时能见度及相应的相对湿度、风资料, 通过统计方法和小波分析, 发现厦门能见度有显著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季节内和准两周等不同尺度的变化, 并且分析了这几种变化的基本特征。在每天有记录的时刻08~20时, 能见度日变化明显, 在清晨、傍晚最低, 午后最高;能见度存在季节变化, 在一年中3~5月能见度最低, 这正对应着厦门的雾季, 厦门地区的能见度与当地的雾关系密切;能见度还存在显著的季节内(30~60d)变化和准双周(10~20d)变化, 这与东亚季风区内的大气振荡有关。
广东省盛夏气温异常的成因初探
罗秋红, 纪忠萍
2005, (4): 427-434.
摘要:
通过对广东省1961~2003年19个代表站盛夏(7~8月)平均气温的EOF分析, 探讨广东省盛夏气温异常(热夏或凉夏)的时空分布结构特征, 并研究分析其前期和同期500hPa高度距平场和海温距平场的特征, 得到了预测广东省盛夏气温异常的一些结果和判据:第一特征向量对应的标准化时间系数显示异常高温的年份有6年:1962、1983、1990、1993、1998、2003年;异常低温的年份有5年:1973、1975、1976、1994、1997年。异常高温年份盛夏前期的副高已经异常偏强, 而且东亚的大气环流的经向度不大, 极涡不强, 冷空气势力不强、东亚槽不深等特征也有利于副高的进一步加强;到盛夏, 副高异常偏强, 异常低温年份的情形恰恰相反;异常高温年份冬春季的海温呈厄尔尼诺分布, 对预报盛夏副高异常偏强有一定作用;而异常低温年份冬春季的海温呈拉尼娜分布, 可预报盛夏副高偏弱。
Niño海区冷暖事件的小波功率谱分析
孙卫国, 黄海仁, 程炳岩
2005, (4): 435-440.
摘要:
根据NOAA/CPC发布的1950.1~2003.12期间Niño海区的SSTA资料, 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SST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 Niño各海区的SSTA序列表现出多层次相互嵌套的时频结构, 经检验存在着2~7a、8~20a和30a以上尺度的变化周期;10a以上和1a以下时间尺度的周期信号能量较弱, 显著性变化周期的能量主要集中在2~7a的周期振荡上;同一事件在不同海区的频率结构也不完全相同, 冷暖事件的振荡能量和显著性水平从东向西有低频增大而高频减弱的变化趋势, 时域中1970年以后尤为明显。
区域雷灾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
尹娜, 肖稳安
2005, (4): 441-448.
摘要:
根据广东省近10年来的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和近35年来的雷暴日观测统计资料, 提炼出雷击密度、雷电灾害频度、经济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作为雷灾易损性评价指标。在详细分析了广东省各地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各地区雷灾损失情况, 对广东省各地市面对雷电灾害的脆弱性和易损性进行了综合评估, 初步形成了各地易损性结构和广东省雷灾易损度区划。提出雷电灾害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的模式, 为区域防御雷电灾害、减低雷电损失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