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7年  第3卷  第4期

论著
赤道东太平洋海气耦合多年振荡的一个简单模式
彭沛焘, 施永年
1987, (4): 286-297.
摘要:
本文根据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大气和海洋的环流特征,提出了一个局域纬向平均的海气耦合的振荡模式。分析表明,由于冷水涌升加大了海洋混合层的热惯性,“云-辐射-海温”反馈能激发出周期为三年左右的海气耦合振荡。在“天气噪声”的随机强迫下,系统具有与实测值符合得较好的功率谱分布。
地形对副热带高压脊季节活动影响的数值模拟
余志豪, 万齐林
1987, (4): 298-306.
摘要:
采用Z-σ坐标系中的两维纬向平均模式,作了大尺度地形作用的敏感性模拟试验,结果发现,在太阳辐射加热作用下,大尺度地形将影响副高脊的季节活动,例如地形作用使得副高脊北移的季节时间提早,以及使得高压脊在地形峰附近停留时间较长。这与南亚高压季节活动的实况,以及有关地形的动力分析等均颇为相近。
夏季风时期南海扰动对大气热量、动量的调整
邹美恩
1987, (4): 307-317.
摘要:
本文计算了1981年7月到9月南海区域的热量、动量收支,分析了扰动活跃期的运动场特征,讨论了次网格扰动对大尺度热量场和动量场的再分配作用。结果表明,扰动对大尺度场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方面是释放凝结潜热,引起热成风调整,产生更有利于扰动发展的环境场,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另一方面是扰动对动量场的耗散作用,使运动场均匀化,破坏了扰动赖以存在的环境条件,构成负反馈过程。当正反馈过程占优势时,扰动发展;反之,当负反馈过程占优势时,扰动将消亡。
正压无辐散流体中Rossby波的性质
武培立
1987, (4): 318-322.
摘要:
本文从完整的非线性模式出发,讨论了正压无辐散流体中Rossby波的性质以及有无基流时波动的存在条件和特点,给出了模式的非频散形式通解,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讨论。
近五百年广东的冬季气候
李真光
1987, (4): 323-327.
摘要:
根据近300种方志及其他文献对广东自公元1500年以来的降雪记载,绘出每50年广东降雪南界,与1950-1985年间广东108站气候记录的降雪南界相比较。可以看出,广东东部的降雪南界有些南北迁移,广东中部则均比现代降雪南界更南些,而广东西部变迁较大,南北相差幅度近4纬距之多,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上半叶,降雪南界都曾推至海南岛北部沿海地区。 比较1950-1985年广东的极端最低气温的分布,发现降雪南界约相当于极端最低气温为-1℃的等值线。由此推算,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上半叶,广东东部沿海曾出现-1℃的极端最低气温,珠江三角洲北部多数时期极端最低气温达到-1℃或以下,而南部在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也达-1℃,广东西部除十六世纪下半叶、十八世纪下半叶及二十世纪上半叶外,均较现代为低,尤以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上半叶为最,雷州半岛及海南岛的极端最低气温要比现代低2-3℃。
典型相关分析在台风路径预报中的应用
陈孝源, 俞善贤, 李汉惠
1987, (4): 328-332.
摘要:
本文通过对500hPa上的五个因子场分别与台风中心未来48小时和60小时经纬度的预报量场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求出由各因子场组成的典型变量,以此作为预报因子,再结合经实践证明预报效果较好的天气学经验因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台风中心未来48小时和60小时的路径预报方程。通过对历史样本的拟合和实际试报,表明该方程的预报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典型变量权重系数的地理分布与因子场的天气学意义基本吻合。
短论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过程动能变化分析
顾平, 章亚
1987, (4): 333-337.
摘要:
本文利用ECMWF/WMO2.5°×2.5°网格点资料,对1982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次明显北抬过程的动能及其收支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北抬过程中动能和动能收支具有明显的特征,并指出了副高北抬的可能机制及预报副高北抬的着眼点。
科学探索
台风动力模式的解析解及台风形成和维持的动力机制(二)
李小凡
1987, (4): 338-345.
摘要:
本文是文献[1]的继续。采用轴对称的动力方程组对台风中层对流层和边界层两个区域求得解析解,利用得到的结果讨论了台风形成和维持的动力机制;在边界层采用海气耦合方程组计算发现,高海温中心区有利于台风边界层低压扰动的加深。
论Amk预报方程及新的湿空气动力学方程组
冯树常
1987, (4): 346-355.
摘要:
作者对推导的Amk预报方程各项的物理意义进行详细讨论后指出:Amk预报方程完全可以代替涡度方程,用于不同纬度地区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及移动的研究和预报。其优越性在于: 1、可以认为:引起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平流动力条件,是Amk预报方程中产生项、释放项、水汽凝结速率项和效率因子变化项均为0时的特例。 2、将动力、热力的宏观物理过程同云雨凝结速率的微物理过程结合起来,有利于探讨它们间的关系。 3、给出了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判据。 4、用Amk预报方程和运动方程等组成的湿空气动力学方程组进行数值积分,可望提高对低纬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的预报效果,为台风和暴雨数值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
热带气旋移动研究述评
董克勤
1987, (4): 356-363.
摘要:
本文介绍近年来热带气旋移动研究的主要课题、国内研究概况、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最近的动向,对于其中一些问题,如异常路径的确定等,比较详细地谈了作者的看法。
研究通讯
我国近年来的热带环流系统课题研究工作
韦有暹
1987, (4): 364-368.
摘要:
1982年10月,国家气象局作出了“六·五”期间开展“热带环流系统及其预报”课题研究的决定,并责成广东省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持此项工作。在有关协作单位支持下,1983年上半年完成了调研和课题分解。同年7月,经同行专家论证,通过了课题五年(1983-1987)研究方案,经国家气象局批准,正式开始执行。至1986年秋,国家气象局为了加快科研体制改革的步伐,决定此课题提前于1986年结束研究,1987年上半年进行总结及成果鉴定验收工作, 此课题计划仅进行了三年半,但从取得的科研成果来看,己基本完成了原定计划。现分述如下。
用GMS云图作登陆台风降水预报的方法研究
江吉喜, 叶惠明
1987, (4): 369-376.
摘要:
本文通过10个登陆我国的台风的157个时次GMS云图及6小时雨量图进行分析,分别给出了登陆台风的过程最大降雨量估计及其出现的地区,时段和台风登陆前后(包括减弱成低气压阶段)的6小时降水量预报方法,同时还分别以实例说明了它们的应用,最后给出了操作流程图。这个方法是卫星云图的应用由定性向半定量化方面深入的一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