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12卷  第2期

论文
热带有限区数值预报模式的升级及在台风预报中的应用
薛纪善, 王康玲, 何安国
1996, (2): 97-104.
摘要:
较详细地描述了作者近年发展的一个新的热带有限区数值预报系统,包括模式的框架、物理过程以及初值的形成。给出了自1993-1995年应用于台风数值预报的结果。并与过去的热带有限区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作了比较。新的数值预报系统对台风预报的改进是十分明显的。
极地海冰异常对我国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
吴尚森, 梁建茵, 纪忠萍
1996, (2): 105-112.
摘要: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分别进行了南极和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大和偏小的数值试验,对6-8月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极地海冰异常对我国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南极或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大(与偏小相比),则我国夏季风变弱,特别是使得南亚高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减弱。南极海冰面积偏大使得我国黄河-长江一带地区降水减少。北极海冰面积偏大,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减少。模拟结果与统计分析相一致,可见,极地海冰异常是影响我国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的不可忽略的因子之一。
南海区域台风路径数值预报业务模式的研究
王康玲, 何安国, 薛纪善
1996, (2): 113-121.
摘要:
提出一套解决台风数值预报初始场的方案。构造一个与模式物理过程相协调的人造台风环流,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人造资料,将人造资料与常规资料混合起来分析,再经过正规模初始化,使模型台风进一步与作者新近研制的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相协调,最后对南海区域台风路径预报作了多方面的敏感性试验。对1993、1994两年在华南登陆的台风逐一进行预报的结果说明,本模式对华南区域台风的路径完全具有预报能力。
西沙群岛大气中海盐粒子的分布特征
吴兑, 游积平, 关越坚
1996, (2): 122-129.
摘要:
分析了在西沙永兴岛观测的Cl-海盐核资料。主要结果有:(1)东北季风期干直径大于2μm的Cl-核平均浓度878个/L,平均含盐量105.4μg/m3,其中干直径大于4μm的特大核平均为190个/L,最大曾观测到干直径57μm的Cl-粒子,均较该地在1987年5月西南季风盛行期的观测值高。谱型呈准单调下降的幂函数递减谱。(2)随距海面高度增加海盐粒子浓度与含盐量均有所减小。(3)C
粤东复杂地形上空的大气湍流强度及扩散参数
吴艳标, 刘树旺, 阳继宏
1996, (2): 130-137.
摘要:
在具有复杂下垫面的粤东梅州市采用追踪平衡球的双经纬仪观测和美制GILL三轴风速仪观测,分别测定了该地区拉格朗日系统和欧拉系统的湍流脉动量。然后用不同参照系的泰勒公式,分别计算出大气的水平和垂直的湍流强度及扩散参数,并与PG法之计算值和BNL实验结果比较,发现距地面100m以上高空在各类稳定度层结条件下大气扩散参数均比PG值和BNL值偏大。
区域增强模式数值预报系统及其性能
阎敬华, 王在志, 薛纪善
1996, (2): 138-151.
摘要:
介绍一个新的中尺度模式业务数值预报系统,即区域增强模式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水平格距45km,垂直分为10层),并能在广州区域气象中心现有条件下进行实时业务预报。大量准业务预报试验表明,该系统对影响华南的各类主要天气过程、尤其是台风和前汛期暴雨等过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对1993、1994、1995年所有影响华南的台风过程的预报检验表明,其降水预报评分明显高于国家气象中心降水预报模式等大尺度模式的预报,同时,台风路径的预报误差小于美国、日本等预报中心对各类热带气旋的平均预报误差。对前汛期暴雨
CSU-RAMS模式在区域气侯模拟中的应用
万齐林, 施永年
1996, (2): 152-159.
摘要:
将CSU-RAMS(中尺度)数值模式改造成"区域气候数值模式"以及进行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的试验研究。说明将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与GCM模式嵌套应用到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研究上能够取得有意义的结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GCM模式的不足。可以更为细致地描述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征,是了解区域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近40年华南汛期旱涝变化及趋势预测
林爱兰, 吴尚森
1996, (2): 160-166.
摘要:
利用1951-1991年华南(13个测站平均)汛期(4-9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汛期旱涝变化特征,提出了旱涝等级标准。采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根据序列本身的演变规律进行拟合外推,预测了90年代的旱涝趋势。并利用广州近83年较长降水序列研究了广州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
广州地区汛期强降水的微物理特征
邓雪娇, 黄浩辉, 吴兑
1996, (2): 167-173.
摘要:
分析了广州地区从化测站1994年6月份的雨滴谱资料,发现造成华南特大洪涝灾害的6月份降水的特点是:降水时间长,雨强、雨滴浓度、尺度均较大,最大雨滴直径为6.5mm,最大雨强为155.06mm/h.另外,按天气系统、降水性质综合考虑分类,把降水分成5大类,提供了一组可供雷达定量测量降水时参考和应用的Z-I关系。
近海突然加强台风能量场的诊断分析
刘春霞, 容广埙
1996, (2): 174-180.
摘要:
用欧洲中心格点资料计算分析了近海三类突然加强台风加强过程中的能量学过程。结果表明;①台风突然加强过程中,旋转风动能的增加主要在低层,位能增加主要在高层。台风突然加强主要是低层的旋转风动能增加所引起的,它远大于辐散风动能的增加。③环境场通过边界平流输入台风内部的能量只是其增量的30%左右,内部的转换量比增量大一个量级。③三类台风内部能量的转换机理不同。④环境场对近海台风突然加强的作用不宜估计得过高。
广东各地Pasquill稳定度频率的分布特征
李琼, 叶燕翔, 李福娇, 刘树旺
1996, (2): 181-187.
摘要:
根据广东多年低空探测资料,统计分析出不同地区pasquill稳定度的频率分布特征、日变化和季节演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各地的Pasuuill稳定度均以中性频率最大,不稳定类(A-C)频率比稳定类(E-F)大些。沿海、平原、山区这3种区域的中性频率依次减小,而不稳定类和稳定类的频率则依次逐渐增加。
陆面特征对初夏华南冷锋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
陈蓉, 杜华武
1996, (2): 188-192.
摘要:
利用RAMS模式,对1979年6月一次冷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陆面对冷锋南下变性过程的影响。几组异常试验的结果表明,地形因素对华南地区降水有较大的影响,去掉南岭地形的动力作用后,华南到东南沿海一带低层气旋性涡度明显减小,降水量减少,而青藏高原东部和华东地区受地气交换过程和下垫面热力状况影响较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