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7卷 第1期
1991, (1): 1-7.
摘要:
本文根据Whitham和Lighthill等人的射线理论,研究了具有非均匀层结和流场切变的大气中惯性重力内波的传播和折射问题。定义了一个由背景场参数N2(静力稳定度)、ξa(惯性稳定度)和Ux(与斜压稳定性有关)的梯度组合而成的所谓“环境稳定度”矢量 ,它对重力波的折射有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局地波导方向垂直于矢量 ;稳定度中心之间的过渡地带沿稳定度等值线方向为波能传播的有利通道。
本文根据Whitham和Lighthill等人的射线理论,研究了具有非均匀层结和流场切变的大气中惯性重力内波的传播和折射问题。定义了一个由背景场参数N2(静力稳定度)、ξa(惯性稳定度)和Ux(与斜压稳定性有关)的梯度组合而成的所谓“环境稳定度”矢量 ,它对重力波的折射有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局地波导方向垂直于矢量 ;稳定度中心之间的过渡地带沿稳定度等值线方向为波能传播的有利通道。
1991, (1): 8-15.
摘要:
利用一个带有地形的二层均质流体模式,引入参数化形式的积云对流加热反馈,研究了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增长及传播,得到并讨论了一些接近天气实际情况的结果。
利用一个带有地形的二层均质流体模式,引入参数化形式的积云对流加热反馈,研究了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增长及传播,得到并讨论了一些接近天气实际情况的结果。
1991, (1): 16-25.
摘要:
本文利用一套具有中尺度分辨率的观测资料,对发生在1983年6月下旬的一次长江流域梅雨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并比较了该过程的对流降水活跃期和非活跃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两个时期的动量场存在明显差异,而水热场差异不大,Q1和Q2以及涡度收支也存在明显差异。在降水活跃期(暴雨集中期),积云对流对能量和涡度的垂直输送有着重要作用;在水热收支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垂直输送项,潜热加热基本上为抬升冷却所平衡,水汽的垂直输送是积云对流的主要水汽源;在涡度收支中,低层散度项和扭转项制造正涡度,并通过积云对流向上输送,无论在低层或高层积累的正涡度都被平流非线性过程所耗损。
本文利用一套具有中尺度分辨率的观测资料,对发生在1983年6月下旬的一次长江流域梅雨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并比较了该过程的对流降水活跃期和非活跃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两个时期的动量场存在明显差异,而水热场差异不大,Q1和Q2以及涡度收支也存在明显差异。在降水活跃期(暴雨集中期),积云对流对能量和涡度的垂直输送有着重要作用;在水热收支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垂直输送项,潜热加热基本上为抬升冷却所平衡,水汽的垂直输送是积云对流的主要水汽源;在涡度收支中,低层散度项和扭转项制造正涡度,并通过积云对流向上输送,无论在低层或高层积累的正涡度都被平流非线性过程所耗损。
1991, (1): 26-32.
摘要:
本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引起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冬半年月平均海温变化的两类过程。第一类过程是通过海洋向大气的潜热、感热输送,引起海洋混合层中热贮存量的变化。第二类过程发生在海洋内部。分析表明,这两类过程对海温变化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本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引起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冬半年月平均海温变化的两类过程。第一类过程是通过海洋向大气的潜热、感热输送,引起海洋混合层中热贮存量的变化。第二类过程发生在海洋内部。分析表明,这两类过程对海温变化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1991, (1): 33-38.
摘要:
本文计算了一次西太副高进退过程中海上副高主体和大陆副高脊内涡旋动能的收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海上副高主体内的涡旋动能主要来自外部区域的辐合,动力性质明显;陆上副高脊在开始发展时,其涡动能源大部分来自涡能转换项,而在西伸北抬后,与南亚高压上下重迭,逐渐演变为热力性质,转换的涡旋能量不足以弥补辐散损失,最终导致西太副高的撤退。
本文计算了一次西太副高进退过程中海上副高主体和大陆副高脊内涡旋动能的收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海上副高主体内的涡旋动能主要来自外部区域的辐合,动力性质明显;陆上副高脊在开始发展时,其涡动能源大部分来自涡能转换项,而在西伸北抬后,与南亚高压上下重迭,逐渐演变为热力性质,转换的涡旋能量不足以弥补辐散损失,最终导致西太副高的撤退。
1991, (1): 39-47.
摘要:
本文对比分析了两个南海热带低压,其中一个在24小时内发展为台风,而另一个不发展。通过几个改变初始场温、湿结构的数值试验的对比分析,指出低压区的温、湿结构对低压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低层有深厚的高湿层存在,以及中低层有暖心存在,都有利于低压的发展加强,反之,中低层湿度较小或湿层较浅,以及暖心在高层而中低层无暖心,都不利于低压发展加强。同时,温、湿结构对低压发展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条件不稳定层的深浅和强弱,以及影响中低层的水汽能量供应,导致对流的发展趋势发生变化来实现的。最后指出,南海低压的发展对低压区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很敏感。
本文对比分析了两个南海热带低压,其中一个在24小时内发展为台风,而另一个不发展。通过几个改变初始场温、湿结构的数值试验的对比分析,指出低压区的温、湿结构对低压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低层有深厚的高湿层存在,以及中低层有暖心存在,都有利于低压的发展加强,反之,中低层湿度较小或湿层较浅,以及暖心在高层而中低层无暖心,都不利于低压发展加强。同时,温、湿结构对低压发展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条件不稳定层的深浅和强弱,以及影响中低层的水汽能量供应,导致对流的发展趋势发生变化来实现的。最后指出,南海低压的发展对低压区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很敏感。
1991, (1): 48-54.
摘要:
本文分析了1973—1984年6—9月南海地区赤道西风与热带扰动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赤道西风对热带扰动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贡献,而热带扰动的发展又反过来使其南侧的赤道西风进一步增强,赤道西风的增强往往导致热带扰动移向的改变。这种相互作用过程,存在着能量的输送。本文参照水平运动方程和涡度方程,推导得赤道西风变化率方程,说明局地赤道西风变化主要取决于总能量和涡动的输送。分析还发现,赤道西风变化率与赤道西风值有超前相关关系,借此可估计赤道西风和热带扰动的演变趋势。
本文分析了1973—1984年6—9月南海地区赤道西风与热带扰动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赤道西风对热带扰动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贡献,而热带扰动的发展又反过来使其南侧的赤道西风进一步增强,赤道西风的增强往往导致热带扰动移向的改变。这种相互作用过程,存在着能量的输送。本文参照水平运动方程和涡度方程,推导得赤道西风变化率方程,说明局地赤道西风变化主要取决于总能量和涡动的输送。分析还发现,赤道西风变化率与赤道西风值有超前相关关系,借此可估计赤道西风和热带扰动的演变趋势。
1991, (1): 55-62.
摘要:
本文将广州逐日4次观测多要素值作主因子分析,对前几个主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划分出冬季有5种天气型,夏季有6种。各型有鲜明的天气特征及一定的环流背景。天气型的出现频率和转换频率刻划出气候的结构和动态。此法有综合性、客观性和优化的特点,纵然分型采用的是常规变量,但它与生物、环境现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显示出这种方法在天气气候分析和应用气象上的潜力。
本文将广州逐日4次观测多要素值作主因子分析,对前几个主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划分出冬季有5种天气型,夏季有6种。各型有鲜明的天气特征及一定的环流背景。天气型的出现频率和转换频率刻划出气候的结构和动态。此法有综合性、客观性和优化的特点,纵然分型采用的是常规变量,但它与生物、环境现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显示出这种方法在天气气候分析和应用气象上的潜力。
1991, (1): 63-71.
摘要:
本文应用美国NMC全球客观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全球扰动动能(PKE)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纬向平均的PKE分布与纬向平均的u风分量分布有密切的关系。PKE的最大值与西风的最大值相对应,而最小值则与东风的最大值相对应。PKE随经度也有明显的变化。在中纬度,PKE的高值区位于西风急流中心或其下游,而PKE的低值区则位于急流中心的上游。在热带,PKE的高值区位于西风区或弱东风区,PKE的低值区则位于强东风带。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上层PKE随经度的变化与对流层下层是同位相的。而在热带地区,上下层PKE随经度的变化则是反位相的。 本文还对PKE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中纬度PKE主要与斜压扰动相联系,而热带地区PKE的来源则与中纬度波动向热带的传播及热带内部波动的纬向传播有关。
本文应用美国NMC全球客观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全球扰动动能(PKE)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纬向平均的PKE分布与纬向平均的u风分量分布有密切的关系。PKE的最大值与西风的最大值相对应,而最小值则与东风的最大值相对应。PKE随经度也有明显的变化。在中纬度,PKE的高值区位于西风急流中心或其下游,而PKE的低值区则位于急流中心的上游。在热带,PKE的高值区位于西风区或弱东风区,PKE的低值区则位于强东风带。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上层PKE随经度的变化与对流层下层是同位相的。而在热带地区,上下层PKE随经度的变化则是反位相的。 本文还对PKE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中纬度PKE主要与斜压扰动相联系,而热带地区PKE的来源则与中纬度波动向热带的传播及热带内部波动的纬向传播有关。
1991, (1): 72-82.
摘要:
本文导出了二维非均匀介质中重力惯性波的频散方程、波列传播路径方程和考虑了中尺度与天气尺度运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动能收支方程,并用于讨论了一个典型的梅雨锋过程。研究发现,由一条中尺度雨带强迫产生的重力惯性波的能量频散可能成为另一条中尺度雨带生成和维持的机制;中尺度与天气尺度运动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动能交换是中尺度系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能来源,在中尺度系统的维持中也有重要作用。
本文导出了二维非均匀介质中重力惯性波的频散方程、波列传播路径方程和考虑了中尺度与天气尺度运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动能收支方程,并用于讨论了一个典型的梅雨锋过程。研究发现,由一条中尺度雨带强迫产生的重力惯性波的能量频散可能成为另一条中尺度雨带生成和维持的机制;中尺度与天气尺度运动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动能交换是中尺度系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能来源,在中尺度系统的维持中也有重要作用。
1991, (1): 83-87.
摘要:
对消除了热带气旋环流的500百帕位势高度场在热带气旋活动期间作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分析表明环境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热带气旋的路径。个例分析表明对热带气旋过程作EOF分析可以把复杂的天气过程深缩为一张过程时间演变图,并能更清楚、更突出过程演变的主要特征。
对消除了热带气旋环流的500百帕位势高度场在热带气旋活动期间作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分析表明环境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热带气旋的路径。个例分析表明对热带气旋过程作EOF分析可以把复杂的天气过程深缩为一张过程时间演变图,并能更清楚、更突出过程演变的主要特征。
1991, (1): 88-93.
摘要:
本文讨论准地转ω—方程在中低纬地区的应用问题,认为考虑了潜热加热的湿ω—方程可以比干ω—方程更好地反映大尺度垂直运动的概况。在湿ω—方程中,同时考虑三维平流的加热作用比只考虑垂直平流的加热作用效果好,尤其能较好地确定出与降水有关联的较强的上升和下沉运动的区域和量值。
本文讨论准地转ω—方程在中低纬地区的应用问题,认为考虑了潜热加热的湿ω—方程可以比干ω—方程更好地反映大尺度垂直运动的概况。在湿ω—方程中,同时考虑三维平流的加热作用比只考虑垂直平流的加热作用效果好,尤其能较好地确定出与降水有关联的较强的上升和下沉运动的区域和量值。
1991, (1): 94-96.
摘要:
1989年5月16日20时至次日08时,珠江三角洲北部降了一场局地大暴雨,215.3mm的雨量中心出现在广州市区,6小时降水量接近200mm,其强度为广州市近40年来所罕见。本文利用雷达观测、卫星云图和珠江三角洲附近33个地面气象站16日08时至17日08时的自动记录经实测值订正得的每小时(个例为半小时)气象资料,对这次局地大暴雨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具有突发性和停滞型特征,形成这次局地大暴雨的天气背景不是很明朗,重力波激发的贡献可能是重要的。这是一次降落在狭小地区的突发性大暴雨,用常规方法,要预报它仍十分困难,目前只能应用卫星和雷达进行时效极短的监测。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它的外部特征,而对它的机制只能提供若干线索,供以后深入研究参考。
1989年5月16日20时至次日08时,珠江三角洲北部降了一场局地大暴雨,215.3mm的雨量中心出现在广州市区,6小时降水量接近200mm,其强度为广州市近40年来所罕见。本文利用雷达观测、卫星云图和珠江三角洲附近33个地面气象站16日08时至17日08时的自动记录经实测值订正得的每小时(个例为半小时)气象资料,对这次局地大暴雨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具有突发性和停滞型特征,形成这次局地大暴雨的天气背景不是很明朗,重力波激发的贡献可能是重要的。这是一次降落在狭小地区的突发性大暴雨,用常规方法,要预报它仍十分困难,目前只能应用卫星和雷达进行时效极短的监测。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它的外部特征,而对它的机制只能提供若干线索,供以后深入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