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11卷 第4期
1995, (4): 289-296.
摘要:
用1980-1986年的ECMWF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突变的平均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季风的爆发一般发生在5月10日前后,大气环流出现一次明显突变─高空南亚高压由10-15°N骤然北跳到15-20°N,南海北部西风转为东风;低空南海北部及附近地区西南风迅速加强并向东扩展,而中纬地区的偏北风也相应加强南压,青藏高原东南部到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为温度、湿度梯度大值区;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低压环流。同时,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对流层大气发生急速增暖,大气热源和水汽汇明显增强。在南海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热源亦显着增强,但比风场的突变落后5-10天,而西沙海温的变化与季风爆发却比较一致。另外,地形对大气热源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青藏高原东南坡的加热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可能比较重要。
用1980-1986年的ECMWF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突变的平均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季风的爆发一般发生在5月10日前后,大气环流出现一次明显突变─高空南亚高压由10-15°N骤然北跳到15-20°N,南海北部西风转为东风;低空南海北部及附近地区西南风迅速加强并向东扩展,而中纬地区的偏北风也相应加强南压,青藏高原东南部到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为温度、湿度梯度大值区;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低压环流。同时,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对流层大气发生急速增暖,大气热源和水汽汇明显增强。在南海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热源亦显着增强,但比风场的突变落后5-10天,而西沙海温的变化与季风爆发却比较一致。另外,地形对大气热源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青藏高原东南坡的加热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可能比较重要。
1995, (4): 297-305.
摘要:
利用ECMWF客观分析资料,使用Batterworth带通滤波技术,应用诊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3/1984和1986/1987两年冬季中纬度地区低频波流间的相互作用特征,强调了热带地区对流活动的差异对于这种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
利用ECMWF客观分析资料,使用Batterworth带通滤波技术,应用诊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3/1984和1986/1987两年冬季中纬度地区低频波流间的相互作用特征,强调了热带地区对流活动的差异对于这种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
1995, (4): 306-314.
摘要:
对海口市西郊观测的近地层流场与低空风、温探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了位于我国北热带的海口市西郊近地层的流场特征,以及低层海陆风发生发展的观测实例及其规律。发现雨季海陆风出现频率达75%,白天海风持续时间一般为1-4小时,最长可达10小时。
对海口市西郊观测的近地层流场与低空风、温探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了位于我国北热带的海口市西郊近地层的流场特征,以及低层海陆风发生发展的观测实例及其规律。发现雨季海陆风出现频率达75%,白天海风持续时间一般为1-4小时,最长可达10小时。
1995, (4): 315-323.
摘要:
利用经趋势订正的1884-198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年频数的多年变化及其与海面温度、南方涛动指数、太阳黑子数和环流型日数等的统计关系。初步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年频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21年、31年、15年和6年左右的周期和持续期平均为12年左右的阶段变化;近百年来有三次较明显的转折,分别出现在1931、1959和1977年。热带气旋年频数在厄尔尼诺年有冬春季偏少、夏秋季偏多的趋势,但在统计上不够显着。在平流层西风位相时,北半球纬向环流的异常发展及太阳活动的增强有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
利用经趋势订正的1884-198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年频数的多年变化及其与海面温度、南方涛动指数、太阳黑子数和环流型日数等的统计关系。初步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年频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21年、31年、15年和6年左右的周期和持续期平均为12年左右的阶段变化;近百年来有三次较明显的转折,分别出现在1931、1959和1977年。热带气旋年频数在厄尔尼诺年有冬春季偏少、夏秋季偏多的趋势,但在统计上不够显着。在平流层西风位相时,北半球纬向环流的异常发展及太阳活动的增强有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
1995, (4): 324-331.
摘要:
在正确评估我国各种客观预报方法性能的基础上,应用新"回归系数估计"方法,将几种预报效果较好、操作方便的模式作为子方法加以集成,建立一个包括数值预报产品在内的优化的客观预报集成模式,经用1993年热带气旋样本试报及1994年台汛期实例试验,模式的性能稳定,预报精度进一步提高。
在正确评估我国各种客观预报方法性能的基础上,应用新"回归系数估计"方法,将几种预报效果较好、操作方便的模式作为子方法加以集成,建立一个包括数值预报产品在内的优化的客观预报集成模式,经用1993年热带气旋样本试报及1994年台汛期实例试验,模式的性能稳定,预报精度进一步提高。
1995, (4): 332-341.
摘要:
将对流凝结加热引入到一准两维的非静力数值模式中,然后用该模式研究了凝结加热对对称不稳定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入对流凝结加热后,可使基本状态是对称稳定的扰动得以发展,并产生向暖区移动的不稳定扰动。而加热振幅及加热廓线的垂直分布对不稳定扰动的发展、演变、移动及结构都有显着的影响。
将对流凝结加热引入到一准两维的非静力数值模式中,然后用该模式研究了凝结加热对对称不稳定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入对流凝结加热后,可使基本状态是对称稳定的扰动得以发展,并产生向暖区移动的不稳定扰动。而加热振幅及加热廓线的垂直分布对不稳定扰动的发展、演变、移动及结构都有显着的影响。
1995, (4): 343-353.
摘要:
在钱永甫等研制的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一有限区域的单向影响嵌套细网格数值预报模式,并选取台风Wayne对应的天气形势演变过程为例,通过与MM4模式对同一个例预报结果的比较分析以及统计学检验,对该模式的预报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报实际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各层大气高度场的预报结果与实况的相关系数都超过0.74.和MM4对温压场的预报结果相对比,二者间只有细节上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差异,都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实际大气的演变特征。对风场的预报,细网格模式的风速值偏小。在降水的预报上,细网格模式对雨区的预报要优于MM4;在大陆的主要雨区,细网格模式预报的降水量与实况较为接近。
在钱永甫等研制的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一有限区域的单向影响嵌套细网格数值预报模式,并选取台风Wayne对应的天气形势演变过程为例,通过与MM4模式对同一个例预报结果的比较分析以及统计学检验,对该模式的预报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报实际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各层大气高度场的预报结果与实况的相关系数都超过0.74.和MM4对温压场的预报结果相对比,二者间只有细节上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差异,都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实际大气的演变特征。对风场的预报,细网格模式的风速值偏小。在降水的预报上,细网格模式对雨区的预报要优于MM4;在大陆的主要雨区,细网格模式预报的降水量与实况较为接近。
1995, (4): 354-364.
摘要:
对常用的四阶线性水平扩散的两种方案进行了量纲分析和简化,并用有地形中尺度模式对两种方案做了详细的对比数值试验和分析。一种方案是在σ-面上计算水平扩散(以下简称为方案A),另一种方案是通过坐标变换使扩散在准p-面上进行(以下称为方案B).试验结果表明,在地形平缓区域,两种方案的预报差异较小,而在陡峭地形附近,则预报差异很大,两方案的24小时降水预报差异可达50mm以上,原因是方案A中出现了温度和湿度的虚假扩散,造成温度和湿度的异常,引起不稳定层和对流发展的异常。此外,方案A还造成环流场异常,该异常与方案A造成的对流异常直接相关,而且扰动可通过波动方式影响到周围地区,造成周围地区的降水异常。分析结果表明,方案B可以解决陡峭地形附近的预报异常问题,用方案B解决该问题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对常用的四阶线性水平扩散的两种方案进行了量纲分析和简化,并用有地形中尺度模式对两种方案做了详细的对比数值试验和分析。一种方案是在σ-面上计算水平扩散(以下简称为方案A),另一种方案是通过坐标变换使扩散在准p-面上进行(以下称为方案B).试验结果表明,在地形平缓区域,两种方案的预报差异较小,而在陡峭地形附近,则预报差异很大,两方案的24小时降水预报差异可达50mm以上,原因是方案A中出现了温度和湿度的虚假扩散,造成温度和湿度的异常,引起不稳定层和对流发展的异常。此外,方案A还造成环流场异常,该异常与方案A造成的对流异常直接相关,而且扰动可通过波动方式影响到周围地区,造成周围地区的降水异常。分析结果表明,方案B可以解决陡峭地形附近的预报异常问题,用方案B解决该问题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1995, (4): 365-369.
摘要:
从Saltzman海气随机气候模式出发,得到了海温脉动θ'的Langevin方程以及对应的Fokker-plank方程。在给定参数条件下求数值解,得到的概率密度曲线p(x,t)具有多个极大值,并在p(x,t)-p(x,t+τ)相空间中呈现Cantor集合图象,表明该随机系统在上述参数条件下出现了混沌行为。
从Saltzman海气随机气候模式出发,得到了海温脉动θ'的Langevin方程以及对应的Fokker-plank方程。在给定参数条件下求数值解,得到的概率密度曲线p(x,t)具有多个极大值,并在p(x,t)-p(x,t+τ)相空间中呈现Cantor集合图象,表明该随机系统在上述参数条件下出现了混沌行为。
1995, (4): 370-374.
摘要:
用1954-1983年5-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它同东亚季风季节内变化的联系。结果发现,江淮梅雨同华南夏季风降水都具有季节锁相特征,前者呈单峰分布,后者呈双峰分布。同时,降水量的季内变化均具有20-25天的周期振荡特征。江淮流域降水的峰值和华南地区的第一个峰值主要受副热带季风影响,同夏季风的季节性北进和加强有关,华南地区第二个降水峰值受南海热带季风影响,与同期西太平热带气旋的活动密切相关。
用1954-1983年5-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它同东亚季风季节内变化的联系。结果发现,江淮梅雨同华南夏季风降水都具有季节锁相特征,前者呈单峰分布,后者呈双峰分布。同时,降水量的季内变化均具有20-25天的周期振荡特征。江淮流域降水的峰值和华南地区的第一个峰值主要受副热带季风影响,同夏季风的季节性北进和加强有关,华南地区第二个降水峰值受南海热带季风影响,与同期西太平热带气旋的活动密切相关。
1995, (4): 375-378.
摘要:
采用1976-1983年6-8月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台风影响期间区内各站逐日的强风暴和降水资料以及广州站的探空资料,用相关对比度分析方法,对台风环流中的珠江三角洲局地强风暴和大暴雨发生的环境条件进行统计诊断,得出台风影响珠江三角洲时这两种强天气发生的有利的环境条件,并发现二者在气压、风速、层结稳定度和中下层位势不稳定等方面显着不同。
采用1976-1983年6-8月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台风影响期间区内各站逐日的强风暴和降水资料以及广州站的探空资料,用相关对比度分析方法,对台风环流中的珠江三角洲局地强风暴和大暴雨发生的环境条件进行统计诊断,得出台风影响珠江三角洲时这两种强天气发生的有利的环境条件,并发现二者在气压、风速、层结稳定度和中下层位势不稳定等方面显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