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5年  第11卷  第1期

论文
台风移动规律的研究 Ⅰ.非绝热加热与水平温度分布的影响
贺海晏
1995, (1): 1-9.
摘要:
根据大气运动原始方程组导出一个支配台风中心移动的基本方程。方程中包括了非绝热加热、温度场分布、地形与摩擦等各种可能影响台风移动的强迫因子。对非绝热加热与水平温度分布的作用所作分析表明,非轴对称的非绝热引导作用可使台风加速、减速或转向运动;温度场上的冷区对台风有吸引作用。
不同尺度涡旋相互作用对台风的结构和移动的影响
陈联寿, 罗哲贤
1995, (1): 10-17.
摘要:
用一个准地转正压模式,实施了5组时间积分,并研究了不同尺度涡旋相互作用对台风结构和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激发出台风非对称结构的非规则变化,进而引起路径的蛇行摆动以及台风移速突变等异常现象;较小尺度涡旋位于台风环流的不同方位时,这种相互作用对台风结构和移动的影响可以很不相同。
200hPa辐散环流对台风路径的影响
周学群, 张翔
1995, (1): 18-25.
摘要:
分析了影响南海的几类台风路径所对应的200hPa辐散风场和速度势场的特征。发现200hPa辐散风场对台风路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1)200hPa辐散风场表征的季风环流结构的差异决定着台风路径的中期趋势;(2)西太平洋副高所对应的辐散风次级辐合线的走向和西伸程度指示着信风特征,影响台风未来的路径;(3)台风一般向辐散中心以外的次级辐散线西侧2个经距的位置移动。用辐散风环流的物理意义和台风受环境场引导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从高层辐散风场诊断台风的移动方向有一定的可行性。
9012号热带气旋登陆后维持不消的动力机制
梁力, 吴志伟, 严光华
1995, (1): 26-34.
摘要:
利用2.5×2.5格距的风场及气压资料,计算分析9012号热带气旋登陆后维持65小时不消的各标准时次的角动量收支。得到的结果是:9012号热带气旋登陆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鞍型场的中心,低层有西南风急流将大量潮湿空气卷入热带气旋,为其提供充足的潜热能,北侧弱冷空气的侵入,为其提供了斜压能量;而对流层上部气旋4°-8°半径上的地转角动量的涡旋输送及β项产生的气旋角动量的输入,则是气旋中心气压和最大风速维持的直接因素。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气候特征分析
冯锦全, 陈多
1995, (1): 35-42.
摘要:
按国家气象局"八五"攻关办专家组提出的有关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标准,对1970-1991年在我国近海发生强度突变的热带气旋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如下气候特征:平均每年有8-9个热带气旋移到我国近海时发生强度突变,其中突然减弱的居多,占总个数的79.6%,突然增强的只占总个数的20.4%,突然增强只发生在5-10月,而突然减弱则5-12月均可发生;突然增强主要出现在浙闽沿海、南海中部、珠江口外西侧到北部湾北部的粤桂南部沿海及巴士海峡东侧,30°N以北、125°E以西的华东沿海和南海东北部未见到热带气旋的突然
热带太平洋地区SSTA和风应力场的海气耦合模态
张勤, 蒋贤安, 何金海
1995, (1): 43-50.
摘要:
使用EOF分析方法对20年热带太平洋地区风应力场资料和SSTA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态和时间变化特征,发现风应力场的第一特征向量与海温距平场的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它们反映了海洋和大气在这个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和耦合关系,并与El Nino循环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台风突然加强与环境场关系的气候分析
刘春霞, 容广埙
1995, (1): 51-56.
摘要:
主要用气候统计方法,按不同标准对1949-1992年影响我国(进入防线)的西太平洋台风资料进行过滤分析。确定台风突然加强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它们进行分类,给出各类的时空分布特点及高低层平均环境场。得出的结论是(1)影响我国的突然加强的台风主要出现在每年的7-10月,并集中在南海中部,东海出现的个例甚少。(2)按中心气压和近中心的最大风速变化的先后,突然加强台风可分为三类,第三类与第一、二类高低层的平均环境场不相同,台风突然加强主要受低纬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影响,中高纬的西风带系统作用不大。
1993年世界气候异常原因及大气对东传型ENSO事件响应的诊断分析
井传才, 曲维政, 李若钝, 邹娥梅, 于惠苓
1995, (1): 57-65.
摘要:
利用美国NOAA-CAC、夏威夷大学、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海温、水位及风场资料和"TOGA-COARE"(1992年11月-1993年2月)提供的赤道西太平洋深层海温资料,对1993年全球大气及热带海洋异常状况作了诊断分析。认为1993年世界气象灾害频频发生的原因是:(1)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对1993年东传型ENSO事件的响应几乎同步。(2)1991、1993年两次东传型ENSO事件在短期内相继发生,是引起副高持续异常,并达到近40多年来最强和西风带槽脊异常变化的重要原因。(3)由于1992年赤道中
广东省森林火险等级的评价模式
黄厚康, 林继生, 熊燕辉
1995, (1): 66-72.
摘要:
根据广东省各地区气象条件的差异、森林面积的大小、森林火灾出现的严重程度,参照树种的分布,将全省划分为5个区域,在各区域内选若干代表站点,将代表站点所收集到的火灾样本资料分别与当地气象因子建立相关关系,获得火险等级评价指数,并根据指数的大小,预报未来各地区的火险等级,从而达到对广东各地进行林火分区预报的目的。
月雨量的可预报性估算试验
尤卫红, 严华生, 伍从斌
1995, (1): 73-79.
摘要:
以昆明近百年月雨量时间序列为样本,进行了月雨量的可预报性试验。通过估算和12年共144次的独立预报试验,我们得出:在适当的预报精度的要求下,月雨量的可预报时间尺度约为5个月;对于适当嵌入的相空间维数m和在一定的提前预报时间尺度T内,对月雨量的距平符号预报准确率可达60%,对于雨季(5-10月)则可达到65%.
有效位能和冷空气活动与台风暴雨增幅的研究
丁治英, 陈久康
1995, (1): 80-85.
摘要:
利用一次数值模拟结果对台风范围的总有效位能、涡旋有效位能(AAg)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暴雨增幅时有效位能释放。冷空气处在台风外围时有效位能释放最多,增幅最大。能量积累与释放周期12小时。冷空气侵入中心后,非绝热加热迅速减小,不利于降水增幅。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Q1和Q2的结构
冯业荣, 王作述
1995, (1): 86-91.
摘要:
计算了1991年7月4-9日的梅雨锋强降水过程的热源Q1和水汽汇Q2.结果表明,存在着两类云系即对流云和层状云对Q1和Q2的结构产生影响。对流加热发生在强降水区上空,而层状云加热发生在对流区周围的弱降水区上空。在对流加热区,大量的潜热释放形成深厚的热源和水汽汇,热源峰值出现在上部对流层,水汽汇峰值出现在下部对流层;在层状云区,通常0℃层以上为热源和水汽汇,0℃层以下为热汇和水汽源,层状云引起的Q1
作物气象灾害危害性的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
刘流, 蒙远文, 黄洪峰
1995, (1): 92-96.
摘要:
利用灰色局势决策中的最优局势概念及其决策方法,对广西主作物冷、旱、涝方面的不同灾害类型,设置作物气候减产率、单位面积产值损失、灾害机率三个方面的分析目标,并以灾害类型作事件集(A=ai,i=1,2,…,n)、以广西8个地区作对策集(B=bj,j=1,2,…,8),构造成多目标灰色局势。经局势优化后,得到更为明晰的各地区冷、旱、涝灾害危害性的决策结果,从而了解到7种灾害类型中,哪一种类型的灾害对哪一个地区的危害性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