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12卷 第4期
1996, (4): 289-296.
摘要:
用1954-1990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计算了广东省冬、夏半年和全年3个时距5个不同区域的温度和降水分级指数,讨论了广东省近40年来的一些基本气候特征和全省气候异常的变化规律。得出:广东各区的气候特别是降水方面有明显差异;全省平均冬半年温度的分级指数、夏半年降水的分级指数分别有明显的7年和11年的周期;全年的温度和降水的分级指数分别有7、13、11年的周期;全年温度和降水的异常指数分别有14年和2、7、5、8年的明显周期,而全年的综合异常指数有明显的14年周期;全省综合异常最明显的年份绝大多数发生在El Nino年和后一年。
用1954-1990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计算了广东省冬、夏半年和全年3个时距5个不同区域的温度和降水分级指数,讨论了广东省近40年来的一些基本气候特征和全省气候异常的变化规律。得出:广东各区的气候特别是降水方面有明显差异;全省平均冬半年温度的分级指数、夏半年降水的分级指数分别有明显的7年和11年的周期;全年的温度和降水的分级指数分别有7、13、11年的周期;全年温度和降水的异常指数分别有14年和2、7、5、8年的明显周期,而全年的综合异常指数有明显的14年周期;全省综合异常最明显的年份绝大多数发生在El Nino年和后一年。
1996, (4): 297-303.
摘要:
首次提出了利用一维时间序列重现高维浑沌系统演化特征的相空间投影技术,并用Lorenz系统的积分序列加以验证。在对东太平洋(180-90°W,0-10°S)区域57个格点月平均海温序列作同样的分析后,发现与之对应的厄尔尼诺现象有着明显的双稳态浑沌特征,该结果与Valis(1986)通过一个简单海气相互作用模式模拟的结果很接近。
首次提出了利用一维时间序列重现高维浑沌系统演化特征的相空间投影技术,并用Lorenz系统的积分序列加以验证。在对东太平洋(180-90°W,0-10°S)区域57个格点月平均海温序列作同样的分析后,发现与之对应的厄尔尼诺现象有着明显的双稳态浑沌特征,该结果与Valis(1986)通过一个简单海气相互作用模式模拟的结果很接近。
1996, (4): 304-313.
摘要:
利用一个三重水平结构、双向嵌套的台风数值模式,以1992年8月29日12时为初始场,根据模式中地形插值时遇到的问题,设计了实际海岸线与扩展海岸线两种方案,对9216号登陆台风及其暴雨进行了对比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地形动力抬升形成的对流降水是台风暴雨增幅的一个重要原因。暴雨中心随海岸线的扩展而移动,可发生在"扩展陆地"上。较低的地形扩展对台风路径的影响甚微,但对台风强度及偏东急流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地形坡度削弱会引起地形性降水减少,从而使台风暴雨幅度有所减弱,因此,在模式中需要对地形进行慎重的处理。较小的地形变化也可能导致台风暴雨的增幅。
利用一个三重水平结构、双向嵌套的台风数值模式,以1992年8月29日12时为初始场,根据模式中地形插值时遇到的问题,设计了实际海岸线与扩展海岸线两种方案,对9216号登陆台风及其暴雨进行了对比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地形动力抬升形成的对流降水是台风暴雨增幅的一个重要原因。暴雨中心随海岸线的扩展而移动,可发生在"扩展陆地"上。较低的地形扩展对台风路径的影响甚微,但对台风强度及偏东急流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地形坡度削弱会引起地形性降水减少,从而使台风暴雨幅度有所减弱,因此,在模式中需要对地形进行慎重的处理。较小的地形变化也可能导致台风暴雨的增幅。
1996, (4): 314-323.
摘要:
用FSU区域模式讨论台风涡旋结构及其与运动的关系。台风涡旋的运动在无基本环流和β平面条件下取决于轴不对称环流。而不对称环流的发展源自于从对称环流动能的转换。其转换率取决于对称环流,不对称环流和地球涡度经向梯度三者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对称环流动能产生率随高度不变,故台风作为一个统一体以相同的移速移动。不对称环流的径向结构取决于对称环流的径向结构。
用FSU区域模式讨论台风涡旋结构及其与运动的关系。台风涡旋的运动在无基本环流和β平面条件下取决于轴不对称环流。而不对称环流的发展源自于从对称环流动能的转换。其转换率取决于对称环流,不对称环流和地球涡度经向梯度三者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对称环流动能产生率随高度不变,故台风作为一个统一体以相同的移速移动。不对称环流的径向结构取决于对称环流的径向结构。
1996, (4): 324-332.
摘要:
根据1980-1992年GMS TBB格点资料,分析了13年平均的TBB功率谱随时间的变化,讨论了低频振荡周期的年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成因。结果表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周期有很明显的年变化。北半球热带地区比赤道附近和南半球热带地区的周期变化幅度更大。总体上,冬季比夏、秋季低频振荡周期更长。低频振荡周期的年变化特征可以用移动性波动CISK机制解释。当加热强时,CISK波相速快,对应的低频振荡周期短;反之,当加热弱时,CISK波相速慢,对应的低频振荡周期长。
根据1980-1992年GMS TBB格点资料,分析了13年平均的TBB功率谱随时间的变化,讨论了低频振荡周期的年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成因。结果表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周期有很明显的年变化。北半球热带地区比赤道附近和南半球热带地区的周期变化幅度更大。总体上,冬季比夏、秋季低频振荡周期更长。低频振荡周期的年变化特征可以用移动性波动CISK机制解释。当加热强时,CISK波相速快,对应的低频振荡周期短;反之,当加热弱时,CISK波相速慢,对应的低频振荡周期长。
1996, (4): 333-340.
摘要:
通过数值模拟和诊断研究得出,9216号台风暴雨的增幅过程与台风中-α尺度重力惯性波的发展、传播,非均匀层结的分布以及积云对流潜热反馈有关。大尺度非线性平流项的作用激发出大尺度的重力惯性波,积云对流潜热加热作用导致非地转风场扰动大大加强,从而使重力惯性波波幅加大,上升运动增强,暴雨加大。当重力惯性波向稳定度减小的方向传播时,波能量最易加强。
通过数值模拟和诊断研究得出,9216号台风暴雨的增幅过程与台风中-α尺度重力惯性波的发展、传播,非均匀层结的分布以及积云对流潜热反馈有关。大尺度非线性平流项的作用激发出大尺度的重力惯性波,积云对流潜热加热作用导致非地转风场扰动大大加强,从而使重力惯性波波幅加大,上升运动增强,暴雨加大。当重力惯性波向稳定度减小的方向传播时,波能量最易加强。
1996, (4): 341-348.
摘要:
利用板对称、有切变的大气动力学方程组,由行波法导出非线性常微分方程,通过非线性稳定性理论讨论方程的稳定性,求解了KDV方程,并讨论了线性CISK、非线性CISK、惯性稳定度参数和大气风速垂直切变对惯性重力孤波强度和宽度的影响,目的是通过了解影响惯性重力孤波发展的因子,更深入地理解低纬中尺度天气系统(飑线、MCC、冷涌、台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利用板对称、有切变的大气动力学方程组,由行波法导出非线性常微分方程,通过非线性稳定性理论讨论方程的稳定性,求解了KDV方程,并讨论了线性CISK、非线性CISK、惯性稳定度参数和大气风速垂直切变对惯性重力孤波强度和宽度的影响,目的是通过了解影响惯性重力孤波发展的因子,更深入地理解低纬中尺度天气系统(飑线、MCC、冷涌、台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996, (4): 349-355.
摘要:
将9层全球气候谱模式(GCM)与CSU-RAMS中尺度数值模式嵌套,进行了月尺度的短期区域气候预测试验。结果表明:GCM模式的集合预报能够反映较大尺度的平均环流;在此基础上,被嵌套的CSU-RAMS中尺度模式能够得到更为细致的区域环流特征以及它的短期气候尺度的演变。GCM模式与中尺度模式相结合的"区域气候数值模式"是了解短期区域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将9层全球气候谱模式(GCM)与CSU-RAMS中尺度数值模式嵌套,进行了月尺度的短期区域气候预测试验。结果表明:GCM模式的集合预报能够反映较大尺度的平均环流;在此基础上,被嵌套的CSU-RAMS中尺度模式能够得到更为细致的区域环流特征以及它的短期气候尺度的演变。GCM模式与中尺度模式相结合的"区域气候数值模式"是了解短期区域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1996, (4): 356-364.
摘要:
设计了一个适用于同步、双重嵌套模式的p-面水平插值、双非线性正规模初值形成方案。把新方案与国家气象中心的台风路径数值预报准实时业务模式原预报初值形成方案进行了比较。所选台风个例的48小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的预报初值形成方案优于原方案。对平均24小时和48小时台风中心位置预报误差,新方案分别为196km和316km;原方案分别为225km和367km,且对台风转向、加速的趋势预报,新方案也优于原方案。
设计了一个适用于同步、双重嵌套模式的p-面水平插值、双非线性正规模初值形成方案。把新方案与国家气象中心的台风路径数值预报准实时业务模式原预报初值形成方案进行了比较。所选台风个例的48小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的预报初值形成方案优于原方案。对平均24小时和48小时台风中心位置预报误差,新方案分别为196km和316km;原方案分别为225km和367km,且对台风转向、加速的趋势预报,新方案也优于原方案。
1996, (4): 365-371.
摘要:
将离散变量分级预报的公平技术评分方法引入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评估中,对1989-1991年的台风业务预报作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定量客观,不但可用于台风分类预报评估,也可对台风移向移速预报进行客观评估。
将离散变量分级预报的公平技术评分方法引入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评估中,对1989-1991年的台风业务预报作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定量客观,不但可用于台风分类预报评估,也可对台风移向移速预报进行客观评估。
1996, (4): 372-379.
摘要:
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资料考察了发生在1992年7月23-24日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环流结构。涡度和散度场的客观分析清楚地展示出MCC的中-α尺度环流。在对流层上部(300hPa以上)是一个中尺度反气旋式辐散环流,在对流层下部(以700hPa为中心)是一个气旋式辐合环流。这种环流结构是与MCC的热力结构(对流层中高层的暧心和近地面的冷堆)相一致的。在500hPa上没有发现北美MCC所具有的中层涡旋。在地面上是一对正负涡度(北部为负南部为正)与MCC相配合,而不是象北美MCC中的地面中-高压和尾部低压。文中给出了MCC环流的概念模式,其中特别强调了对流层下部的后方入流。
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资料考察了发生在1992年7月23-24日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环流结构。涡度和散度场的客观分析清楚地展示出MCC的中-α尺度环流。在对流层上部(300hPa以上)是一个中尺度反气旋式辐散环流,在对流层下部(以700hPa为中心)是一个气旋式辐合环流。这种环流结构是与MCC的热力结构(对流层中高层的暧心和近地面的冷堆)相一致的。在500hPa上没有发现北美MCC所具有的中层涡旋。在地面上是一对正负涡度(北部为负南部为正)与MCC相配合,而不是象北美MCC中的地面中-高压和尾部低压。文中给出了MCC环流的概念模式,其中特别强调了对流层下部的后方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