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4卷  第1期

论著
正压模式大气中西藏高原对副热带东西风切变带影响的数值试验
林元弼, 张小礼
1988, (1): 1-6.
摘要:
本文利用正压原始方程,对48°S——48°N间的给定的平直副热带西风和东风切变带进行了西风爬越西藏高原为主、西风绕过西藏高原和无西藏高原存在的三种不同情况的数值试验。这些试验表明,由于西藏高原与落基山等大地形的存在,不但能造成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并且能形成四个副热带高压单体。在北半球,这四个单体具有相当稳定的位置,一个在西太平洋,一个在中太平洋,一个在大西洋,一个在北非。这些试验还表明,当西风以爬越西藏高原为主时,对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的存在与稳定有一定的作用。西风绕过西藏高原流动时有利于西太平洋高压向西伸展。
海冰—海温反馈系统的季节性动力气候模式
李翠华, 施永年
1988, (1): 7-15.
摘要:
本文在全海洋地球的假定下,建立了一个包括太阳辐射、海面温度等季节变化的理想动力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指出:平衡态及其对外参数敏感性的季节变化很大,而且都是夏季比其它季节大得多;四个季节敏感性的平均值也比年平均模式的敏感性大,这可能主要是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引起的。另外,当太阳常数或二氧化碳浓度减小至一定值时,会出现分岔,若继续减小到分岔点以下,则会发生气候灾变—"深冻"。分岔点上外参数的值在夏季要比其它三个季节大得多。以上结果表明物理过程的季节变化在长期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大气定常波的非线性初始方程谱模式
雷兆崇
1988, (1): 16-26.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个可以用于大气定常波数值模拟的非线性初始方程三维谱模式,模式的动力学框架与文献[1]中的线性模式是相互对应的。利用线性模式的定常解作为初值,通过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出了收敛的非线性定常解。文中给出了这一模式大气对于北半球大尺度地形和1979年1月平均非绝热加热场的响应作为计算实例,并与对应的线性响应以及观测事实进行了对比,证明在考虑了大气中波动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之后数值模拟的结果确实比线性模式有显著的改进,尤其是对于低纬环流系统更是如此。这表明了非线性作用对于热带环流系统的极端重要性。
低纬度超长波的统计特征
林学椿
1988, (1): 27-35.
摘要:
本文用1951年1月—1980年12月、20°N、500hPa高度距平资料,对频率域内的超长波谱密度作了计算。结果表明超长波的功率谱在40个月周期附近出现极值,特别是波数1。为了对比超长波和长波间的不同特征,对纬向波k=5-8的谱密度也作了计算,纬向波数k=5-8的谱密度是属白噪音时间序列随机过程。
一次台风倒槽内诱生低压及其暴雨预报的数值试验
绍远, 林锡怀, 吴其玉, 张伟
1988, (1): 36-45.
摘要:
利用细网格五层原始方程模式,考虑了大尺度凝结、积云对流、辐射和感热输送等物理过程,对一次台风倒槽内诱生低压及其暴雨进行了数值预报试验,其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
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路径频数及其与厄尼诺现象关系的分析
林春辉
1988, (1): 46-52.
摘要:
本文应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路径资料,对1884—1985年(共102年)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路径活动逐年频数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明显的12年、30年周期。此外,根据1949年以来资料表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路径与厄尼诺现象存在一定关系。
中国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比较研究
郭其蕴, 王继琴
1988, (1): 53-60.
摘要:
本文用1951—1980年中国和印度的降水资料研究了两个地区在西南季风时期(6—9月)总雨量变化的关系。发现印度的雨量变化与中国各地雨量的相关关系有正、有负,最明显的是印度中西部与我国华北地区有较高的正相关。进一步对两个地区降水存在遥相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南亚次大陆低压是联系两个季风区雨量变化的重要环节。中国季风雨量与印度季风雨量的相关趋势,主要决定于中国各地雨量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关系。
短论
初夏南海台风的结构分析
杨松, 梁必骐
1988, (1): 61-66.
摘要:
根据对8005号南海台风的结构分析,初步得到以下几点:1)南海台风各物理量的水平分布不对称。其湿度中心和暧中心分别位于700hPa和300—200hPa。垂直运动在台风迅速发展时达到极值。2)台风范围内的对流层高层和低层分别存在东北风和西南风大值区,U分量的垂直切变零线在台风发展阶级呈东西向穿过台风中心附近,随着台风加强切变加大。3)通过与西太平洋台风的比较,认为对流层高低层散度之差和涡度之差与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4)积云对流造成的潜热释放是台风发展期的主要热源。
南海和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的对比分析
李振华
1988, (1): 67-72.
摘要:
本文着重对夏季风盛行时期,7—9月份的孟加拉湾热带气旋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规律、以及某些结构特征作比较,以期加深对这两个地区气旋系统的认识。
科学探索
利用常规资料作飑线分析的尝试
黄大文
1988, (1): 73-80.
摘要:
本文在珠江流域常规地面站网的自记资料基础上,对1980年2月27日的飑线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发现这是一次锋上的飑线过程。而且,飑线经过测站的时间与测站的日最大风速出现时间很一致。利用这种关系,在1980—1985年2月到6月中辨认出17个飑线个例,对其中一类飑线的大尺度背景进行分析.发现这类以大约70kmh-1。的速度沿珠江流域东移的飑线是影响广东主要的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之一,它们属槽前型飑线,其发生往往同地面锋和低空偏南急流相联系。
利用海骚回波推测海面风浪
周笃诚, 林建新
1988, (1): 81-88.
摘要:
本文研究海骚回波最大距离与海面风浪的关系。由汕头雷达站1983年9月至1984年12月探测得到的130个海骚回波个例,与来自东山、南澳和遮浪站以及部份船舶记录相应的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了海骚回波与1小时内海面风及前6小时海面风的2个线性回归方程,其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3米/秒和1.36米/秒。另外,通过风浪关系,建立了一条海骚回波相应海浪高度的关系曲线。它们基本上能满足海洋气象服务的需求。
研究通讯
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专家系统
汪永铭, 陈葳
1988, (1): 89-97.
摘要:
本文介绍一个广东前汛期暴雨预报专家系统,它总结了广东前汛期业务工作中利用多年,效果较好的暴雨预报经验。在微机上分别建立资料库、规则库及有关服务程序。模拟预报员的思维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制作广东前汛期有无暴雨预报和暴雨落区预报。此外,还建立了强迫学习系统。该系统于1986年4月1日开始正式投入业务使用,二年来暴雨有无预报成功率是68.8%,落区预报成功率66.6%。